在社交網絡的浩瀚信息流中,一張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的圖片悄然走紅。這張圖片展示了兩枚球,一枚被標注為“藍球”,另一枚則是“綠球”。然而,當你試圖用各種方法驗證它們的顏色時,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逐漸浮出水面:這兩枚球的顏色,其實是一樣的。
這張圖片并非某個網友的惡作劇,而是出自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大衛·諾維克(David G. Novick)之手。諾維克教授不僅是一位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更是一位對視錯覺圖片充滿熱情的業余愛好者。他與日本的實驗心理學家北岡明佳(Akiyoshi Kitaoka)經常在網上交流,共同探索如何通過圖片“愚弄人類的眼睛”。
這張引發廣泛討論的圖片,其實是一種名為蒙克-懷特錯覺(Munker–White's illusion)的視錯覺現象。蒙克-懷特錯覺的原理并不復雜,但卻足以讓人在第一眼看到圖片時產生強烈的困惑。簡單來說,這種錯覺的產生需要三個關鍵元素:物體色、背景色和框架色。物體色是完全相同的,而框架色則是交錯覆蓋在物體之上的條紋或斑點,且至少有兩種不同的顏色??蚣苌娘柡投仍礁?,對比越大,錯覺就越顯著。
在這張圖片中,兩枚球的物體色其實都是一種水藍色,RGB值為49,255,233。然而,由于框架色的干擾,我們的大腦在判斷它們的顏色時,會忍不住把周圍的顏色帶進去“綜合考量”。于是,在不同的框架色“映照”下,顏色完全相同的兩枚球,就被我們的大腦感知成了不同的顏色。
這種視錯覺現象并不僅限于這張圖片。事實上,許多藝術品都會利用這種“大腦混色法”來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點彩畫大師喬治·修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過繪制一個個彩點,讓觀眾的眼睛自己組合出“別的顏色”。修拉的油畫《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就是一幅充滿視錯覺的名作。在這幅畫中,觀眾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和想象,看到原本并不存在的顏色和圖案。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大腦要“看到不存在的顏色”呢?這其實是視錯覺既是缺陷也是優勢的一種體現。我們的色覺是在大自然里演化出來的,面對不斷變化的光照和各種前景色、環境色,我們接收到的視覺刺激也就模糊而多樣。為了迅速判斷出一個東西本來的顏色,我們的感知系統會把某種刺激對應的“最可能狀況”作為“感知”而保留下來。當“最可能狀況”與“真實狀況”一致時,我們就“看見了”;而當它們不一致時,我們就“出現了錯覺”。
這種錯覺的產生,其實與我們的認知系統如何處理信息密切相關。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會依賴于過去的經驗和上下文信息來做出判斷。這種依賴性雖然有助于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也會導致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產生錯覺。
值得注意的是,就連人工智能也能出現視錯覺。當研究者要求神經網絡去學習“顏色恒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也就是要求它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能判斷出一個物體的“本色”時,經過學習的神經網絡在獲得這種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和人類一樣看見視錯覺”的能力。這意味著,即使是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也無法完全擺脫視錯覺的影響。
回到這張圖片本身,它不僅僅是一張有趣的視錯覺圖片,更是一扇通往認知科學奧秘的大門。通過這張圖片,我們可以窺見人類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復雜性和局限性。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視覺世界時,我們需要保持一顆謙遜和好奇的心,不斷探索和發現其中的奧秘。
最后,讓我們再次審視這張圖片。當你再次看到這兩枚被標注為“藍球”和“綠球”的球體時,不妨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用更加開放和好奇的心態去觀察它們。或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眼睛和大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有趣得多。而這張圖片,正是開啟這一探索之旅的一把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