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縱橫》雜志記者 趙誼楊 邵男
編者按
在生活的喧囂與疲憊中,人們內心的創傷常被悄然掩埋。陳藝之,宛如一位攜光而來的使者,踏入這心靈的荒蕪之地。本篇文章將為你揭開她作為舞動心靈療愈者的神秘面紗,見證她如何以靈動舞姿為筆、以共情之心為墨,勾勒出治愈傷痛、喚醒希望的畫卷。跟隨陳藝之的腳步,一同探索身體律動與心靈修復的奇妙交融,開啟一場觸動靈魂的治愈旅程,感受生命破繭重生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的滾滾浪潮中,快節奏的轟鳴震得人耳鼓生疼,焦慮、疲憊、迷茫如同鬼魅,悄然纏上人們的心靈。而在這紛擾塵世,有一位溫婉且堅毅的逐光者——陳藝之,她以靈動的肢體作筆,以翩躚舞步為墨,繪就治愈心靈的絢麗篇章,成為深耕舞動治療領域的心靈捕手。
逐夢舞動之路:精研篤行,拓路燃光
回首陳藝之的成長足跡,那是一條與心靈深度探尋緊密纏繞的曲折征程。自 2009 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認證起,她便一頭扎進心理學的浩瀚海洋。此后近 10 年,她化身求知若渴的探索者,將大量時間與精力傾注于專業學習,一頭扎進藝術治療、游戲治療、戲劇治療等多個領域,在一場場專精學習的課堂中,如海綿吸水般汲取知識養分。其間,薩提亞、意象對話、AEDP 等技術學習更是為她的知識體系添磚加瓦,每一次研習都是對心靈世界的虔誠叩問。
舞蹈,這位陪伴她十余載的摯友,早已融入她的生命肌理。十余年間的舞蹈學習與教學,讓舞蹈的靈動韻律在她的舉手投足間流淌。直至 2010 年,荷蘭舞動治療師 Zvika Frank 于上海舉辦的那場舞動治療工作坊,仿若暗夜流星,瞬間點亮她前行的新方向。彼時,過往積累的舞蹈沉淀與心理學知識,仿若兩條澎湃江河,在此刻奔涌交匯。懷著對身心聯結純粹且熾熱的追求,陳藝之果敢踏入當時國內鮮有人知的舞動治療領域,開啟意義非凡的專業修行之旅。
自 2010 年始,陳藝之全身心沉浸于舞動心理治療的專業訓練與實踐。她心懷敬畏,師從 10 多位國際舞動治療界的翹楚大家,一步一印,累計接受超過600小時的專業訓練,成為國內首批榮獲中德舞動治療師認證的先鋒人物。漫漫學習途中,專業督導仿若航海燈塔,始終為她指引方向,助其在專業航道上揚帆遠航,不斷精進。而這一路的成長,不僅依靠外在知識的吸納,更離不開向內的自我修煉。她深知,作為一名舞動治療師,需時刻保持內心的澄澈與寧靜,在日復一日的自省、反思與精神沉淀中,打磨自己的心境,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去承載來訪者的心靈創傷,給予他們最妥帖的治愈。
Inner Dance Class:破繭釋懷,尋回本真
踏入陳藝之傾心打造的 Inner Dance Class,仿若踏入塵世之外的靜謐桃源。這里沒有《舞林大會》式的嚴苛標準,無需學員具備驚艷舞技,鏡子更是被悄然摒棄,徹底斬斷美丑、比較與評判的枷鎖。“身體是最澄澈的語言”,在此,學員仿若純真孩童,只需放下塵世紛擾、雜念羈絆,虔誠依從內心最本真的呼喚,任身體自在舒展、暢快律動。
課堂之上,初來者常帶著塵世的拘謹。有的羞澀如含苞花蕾,肢體緊繃、動作生硬;有的試圖模仿他人,卻落得邯鄲學步般生硬別扭。但陳藝之總會面帶春風,輕聲引導,鼓勵他們拋開預設框架,全身心感受當下每一刻的流動。在收放之間,學員們漸悟,不再依賴鏡子那看似客觀實則禁錮的審視,而是心懷敬畏,叩問內心:這可是我的身體渴盼表達的律動?當身體掙脫束縛、自在舞動,記憶匣子訇然開啟,情感洪流奔涌而出,與心靈共鳴交織,奏響震撼心魄的樂章。此刻,舞蹈已然超脫形式桎梏,化作堅實橋梁,連通身心,喚醒沉睡的內在偉力。
舞動的力量:自愈賦能,點亮他人
談及多年深耕舞動治療的豐厚碩果,陳藝之眼中星光熠熠。越深入這片神秘天地,她越折服于人體潛藏力量的磅礴覺醒。相較言語表達常遇的局限與無力,肢體動作仿若被賦予了神奇的療愈力量,化作她直抒胸臆的絕佳利器。往昔那些壓抑至深、難以言表的情緒情感,于舞動韻律中破冰而出,迎來溫柔療愈。
她感慨萬千,面對帶著不同困擾的來訪者,不同治療方式恰似繽紛畫筆,各顯神通,而舞動治療于她而言,恰似天造地設的神來之筆,最能勾勒心靈畫卷。在與案主、團體的一次次暖心互動中,她親眼見證“舞動”的驚世魔力。
曾有這樣一場令人動容的團體輔導,參與者是一群孩子已然抑郁的家長。在舞動的課堂里,陳藝之引入“鏡像舞蹈”等專業技術,引導家長們用自己的身體去模仿孩子的姿態、動作,嘗試以此共情孩子的內心世界。一開始,家長們略顯笨拙與局促,然而隨著引導的深入,他們漸漸沉浸其中。有的家長模仿著孩子蜷縮在角落的模樣,身體微微顫抖,那一刻,他們似乎真切感受到孩子內心的恐懼與無助;還有的家長重現孩子日常的一些重復性動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驚覺那些被自己長期忽視的細節背后,藏著孩子無聲的吶喊。
不僅如此,家長們還用肢體語言去還原現下的親子關系,兩人一組,一方扮演家長,一方扮演孩子,通過簡單的推、拉、擁抱等動作,將家庭中的控制、疏離或是渴望親近展現得淋漓盡致。許多家長當場便如醍醐灌頂,淚水奪眶而出,紛紛感慨:自己從未如此深入地理解孩子。他們如夢初醒般地意識到,原來孩子當時經歷著這樣的痛苦,有著這般強烈的情緒。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課堂里,每個家長從孩子成長而來,他們在與同伴共舞、互動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了“非評價的看見”。那種被他人純粹接納、認可的感覺,讓他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回首過往,他們才驚覺自己渴望這么久的,也是被認可,被尊重。這份觸動如同導火索,瞬間觸發他們聯想到孩子的需求,暗暗發誓要把自己在這里感受到的“非評價的看見”,毫無保留地給予自己的孩子。
多元融合:創新賦能,普惠心靈
陳藝之投身心理療愈領域多年,絕非將視野局限于舞動一端。她憑借深厚積累,巧妙融會舞動、美術、戲劇、游戲等表達性藝術治療流派技術,致力于為企業、學校、社區帶去喜聞樂見、活潑生動的心理學科普課堂與團隊心理輔導。
在企業培訓室,她以創新形式幫助員工打破職場倦怠,通過互動體驗讓團隊凝聚力在歡聲笑語中悄然提升;校園里,她為莘莘學子搭建心靈探索空間,用藝術的魅力引導青少年悅納自我、化解成長煩惱;社區活動中心,老人們在她的引導下,借助藝術表達重溫往昔美好、驅散孤獨陰霾。她以多元融合之姿,讓心理療愈的春風吹遍各個角落,惠及萬千心靈。
成長的“容器”:包容涵養,內修致遠
于舞動治療這片深邃之境,“容器”是常被提及、意蘊深遠的關鍵一詞。陳藝之娓娓道來,此乃治療師集包容度、場面掌控力、營造安全場域能力于一體的綜合素養。它絕非單純靠經驗累積而成,更仰仗持之以恒的“內修”,仿若一場永無盡頭的心靈苦旅。
表面的不評判或許易裝,內心深處的中立與包容才是甄別優秀治療師的隱秘標尺。面對來訪者形形色色的價值觀與行為舉止,陳藝之時刻警醒,摒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她深知,每個細微動作、下意識反應,皆可能泄露內心隱秘。身為治療師,既要憑敏銳洞察捕捉身體語言背后深意,又不能倉促定論,務必以敬畏之心尊重個體差異,耐心探尋來訪者真實內心,如此,方能承載來訪者心靈之托。
舞動之后:悅納多元,感恩饋贈
每一場舞動落下帷幕,陳藝之的心中仿若打翻調色盤,被各類情緒填滿。有時是激昂后的風平浪靜,仿若風暴過境后的澄澈海面,寧靜深邃;有時是與人深度聯結后的感動,似冬日穿透陰霾的暖陽,暖徹心扉;偶爾,會陷入深深思索,因剎那頓悟,仿若暗夜得見曙光。
更多時候,舞動后的心境恰似生活本真,滿是未知驚喜與平淡日常。或平淡如水,靜享歲月安然;或五味雜陳,體悟人生百態,恰是心靈豐富層次的如實映照。陳藝之珍視這份多元,只因每種情緒,皆是舞動與心靈親密相擁后饋贈的稀世珍寶。
告別陳藝之,她的話語仿若悠悠鐘鳴,在耳畔久久回蕩。在這喧囂塵世,她以舞動為舟,以愛為帆,渡己渡人,
駛向心靈的靜謐港灣。或許,我們都該如她一般,停下匆忙步履,靜心聆聽身體的呢喃,于舞動間尋回失落本心,擁抱生命的完整與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