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學期間,《百家講壇》特別受歡迎,那時根本沒敢想過自己也能成為這個節目的主講老師。”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陳晨這樣回憶與《百家講壇》的淵源。
如今,由陳晨主講的系列節目《嗨!博物館》(第一部)已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欄目播出。近期,他正忙于錄制第二部,為進一步推廣博物館學做準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晨講述了一位博物館學者的科普“破圈”歷程。
好事多磨 初試“講壇”受挫
2016年,陳晨從天津博物館調入天津師范大學任教,先后開設了“中國古代書畫”“博物館展覽策劃”等專業課程。作為一名“85后”高校教師,他敏銳察覺網絡視頻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堅持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課程,和年輕人進行互動。
2021年,陳晨在“慕課”平臺開設的“古畫之美”系列課程得到《百家講壇》主創人員的關注,節目組邀請他籌備課程并進行數次試講。遺憾的是,受諸多因素影響,原定主題兩度擱淺。他耗費兩年完成的節目策劃案和包含近8集內容的文稿,失去了和觀眾見面的機會。
陳晨并未止步,繼續堅持博物館學的科普工作。2023年伊始,他出版新書《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館?》,從博物館的基礎知識講起,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切身感悟,為普通觀眾介紹該如何理解博物館,內容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活潑,社會反響熱烈。這時,《百家講壇》節目組再度拋來橄欖枝,有意讓節目主題延續著作主題。他當即答應,準備在專業領域大展身手。
“進京趕考” 嚴謹設計內容
《嗨!博物館》原名《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館》。陳晨拿出開設專業課的嚴謹態度,搭建知識體系,設計課程內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談及錄制過程,陳晨用“進京趕考”形容當時感受到的巨大壓力。節目組要求主講人脫稿講授全部內容,他需要逐字背誦每集長達萬字的講稿,有時半個月就要連續錄制4集,也就是需要一次性背下約4萬字講稿。他在高壓之下的表現并不穩定,“第三集講故宮時,我的語速就有些快,觀眾未必能注意到,但熟悉我的朋友和學生會察覺細微的不協調之處”。隨著錄制工作推進,他逐漸進入狀態,能夠“分出精力調整表情、語氣”,進一步提升授課效果。
在陳晨的規劃中,《嗨!博物館》系列共有三部。“第一部圍繞博物館本身的類型、規模、歷史文化整體介紹;第二部聚焦文物本身,為觀眾介紹文物的類型、來歷和相關知識,讓觀眾感受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第三部還處于構思階段,預計會采用不同于前兩部的全新視角。”陳晨強調,他希望觀眾能通過《嗨!博物館》接觸到博物館學相關知識,逛博物館也能“逛出門道”。
迎接熱潮 提升觀展質量
《嗨!博物館》(第一部)共10集,重點解讀24家國內博物館。陳晨表示,全國博物館數量已超6800家;從業16年間,他已走訪全國3000余家博物館。
“每當看到觀眾觸摸展柜玻璃時,我總忍不住上前制止。”作為長期關注博物館的學者,陳晨對近年“博物館熱”感受復雜。他經歷過博物館的“冷板凳”時代:“有時候一場很好的展覽冷清許久,突然進來幾位觀眾,圍上去的講解員比觀眾還多。”十余年后,博物館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流量明星”,重量級大展讓游客在博物館大門外排起長隊,陳晨卻開始擔憂參觀質量:“如同老舊小區未規劃充足車位一樣,多數博物館尚未做好應對全國性參觀熱潮的準備。博物館要提升管理能力,為應對各種極端狀況提供可執行的預案。從博物館工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要滿足觀眾對文化的熱情,另一方面也要引導觀眾,讓他們不僅滿足于‘看得見’,也進一步實現‘看得懂’。”
陳晨認為,博物館不是游樂場,而是與文明對話的殿堂。他將繼續通過包括參與《嗨!博物館》主題節目在內的一系列文化傳播工作,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張譯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