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的關稅戰在國際上引起多國的不滿,我國步步緊逼的反制措施也讓中美關系不斷升溫。
在當下的世界格局中唯有中國有正面反抗美國的實力,這也不免讓大家猜忌這兩個國家究竟誰更厲害。
俄羅斯專家曾作出預測,揚言中國解放軍在戰場后堅持不了1個小時,這個說法讓我們大為震驚,更讓美國有些人洋洋得意。
可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這位俄羅斯專家又是怎么得出這結論的?
美國軍隊
俄羅斯權威媒體《專家》上曾刊登了一位專家的話,引起了國人的注意。
這位俄專家就是擁有“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卡申,他認為若中美發生核戰爭,中國面對美國堅持不了1小時。
這句話的結尾他還附帶了一句“這就是現實”,更是挑起了我國群眾的憤怒。
卡申之所以會有這種認識,是因為當時我國能遏制美國核武的就是東風31A,而且數量稀小。
東風31A洲際導彈
但美國的這種導彈有2000多枚,在絕對的數量差距下得出堅持不了1小時的言論。
這個結論在現在看起來完全脫離現實,更是對我軍的反抗能力的質疑。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有了多種力量能遏制美國的核武,并且我國軍事設施早已采用分散部署策略,美國是不可能同一時間完全摧毀的。
火箭軍的導彈發射車具備機動能力,地下長城工程構建了數千公里的加固隧道網絡,重要指揮節點實施多重冗余設計。
中國火箭軍
蘭德公司在2016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即使美軍發動突襲,也難以一次性摧毀中國的核反擊力量。
但近年來,隨著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部分分析開始刻意夸大技術代差,渲染“速勝論”以迎合國內政治需求。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此類推演將核戰爭簡化為電子游戲般的“即時決勝”,完全忽略核威懾的基本邏輯。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中美俄三國核彈頭數量雖存在差距,但都具備確保相互摧毀的能力。
二次核打擊能力
在現實政治中,任何一方發動核打擊都將觸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這使得全面核戰爭的概率趨近于零。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研究顯示,中美若發生沖突,更可能局限于常規武器的局部對抗,而雙方都會竭力避免局勢升級至核層面。
可這種已經證偽的言論還是被美國炒作,并開始和他們一直宣揚的“中國威脅論”呼應上了。
五角大樓2023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宣稱,中國核彈頭數量將在2035年前增至1500枚。
美國五角大樓
這種說法很快被《紐約時報》等媒體轉載,卻未說明該數據僅是美方推測,而非中國官方披露的信息。
美國政客通過夸大中國的軍事擴張,既能轉移國內對軍費使用效率低下的批評,又能為擴大自身核武庫制造借口。
但這些言論都加快了美國境內“恐華癥”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中國是個威脅。
這種挑唆對立的言論不斷擴大,將中國視為“假想國”的人也越來越多。
美軍高官員
可隨著中國軍事技術不斷進步,尤其是在“福建號”、殲35和高超音速導彈等高新技術武器出現之后,美國有些人便不敢和中國開戰了。
美國國防部部長赫格塞思曾接受采訪時指出,美國現在并不想與中國開戰,但會組建軍隊為戰爭做好準備。
這種發言明顯給人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回想起近些年美國對中國的表態,好像確實變得頹廢了很多。
美國國防部部長赫格塞思
而前不久爆料馬斯克要聽取對華作戰計劃的新聞一曝出,美國立馬站出來辟謠,似乎很害怕讓中國誤會。
中美之間會不會發生戰爭,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準確的答案,但美國已經讓我們比作敵人,這種偏見就很難尋求深層次的合作了。
中國始終反對將兩國關系導向軍事對抗,在2023年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我國防長明確表示“永不稱霸、永不擴張”,強調中美應建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
中國解放軍
這種立場體現在具體政策中,解放軍軍機攔截外國偵察機的次數遠低于美軍在南海的行動頻率,中國在海外建立的軍事基地數量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對于美國的戰略誤判,中國通過多邊機制持續釋放信號。
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上,中國代表重申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
在聯合國裁軍會議上,中方倡議五核國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軍事演練
這些舉措與美軍頻繁開展“環太平洋軍演”、推進“奧庫斯”核潛艇合作形成鮮明對比。
歷史教訓警示著沖突的代價,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時,也曾篤信“速勝論”,但最終在消耗戰中走向崩潰。
美國若重蹈覆轍,其后果將遠超二戰,現代戰爭對電子系統、衛星導航的依賴意味著雙方可能在開戰數小時內就喪失50%的作戰能力
更危險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模糊了常規戰與核戰爭的界限,一次網絡攻擊或衛星擊落事件就可能引發災難性誤判。
海軍艦隊
所以中美之間在短期不會也不能發生戰爭,但如果美國還不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將很難阻止美國自己走向深淵。
希望這樣的答案能讓美國“主戰派”冷靜一些,不要因為自己的偏見影響世界的和平。
渲染“中國威脅論”卻不敢與中國開展平等合作,是美國戰略短視的表現。
戰爭假想圖
中方反對任何形式的對抗和污名化,中國的發展不針對任何人,也不受任何人遏制。
世界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是合作而非對抗,美國應當與中國一道,承擔起大國責任,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4年11月28日 俄專家:中國核武難威懾美 開戰堅持不了1小時
北晚在線 2023-01-29 “2025年與中國開戰”?美軍方的臆想又出新版本!
新京報 2025-03-06 外交部用三個“不要”回應美防長“不尋求開戰但為戰爭準備”言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