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經常喜歡把漢語“博大精深”掛在嘴邊,我并不否認這點,但在許多時候,“博大精深”也就是含糊其辭。
含糊其辭有兩種,一種是語言本身的缺陷,使得在需要說清楚的時候說不清楚。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夠嚴謹。
是的,我說的就是漢語。
漢語有許多優點,我能列舉出一大堆:如不受口音影響,保持穩定;擁有表意文字獨特的閱讀美;可以創造大量復合詞;閱讀理解迅速,甚至有時不受詞序錯誤干擾,等等。
但是漢語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它的邏輯性不強,有時候會非常模糊,在科學這些方面做不到像其他語言那么精確。從語法上看,由于沒有顯式的從句,詞性和變格,導致漢語在描述復雜邏輯的時候存在先天不足。由于只能用舊字造新詞,所以漢語詞匯總是存在非常多的歧義。
因此,漢語容易產生歧義。很多人認為漢語的這種不嚴謹性會妨礙法律條文和合同。
比如著名的“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這句話有三種解釋:
1、在敵方沒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國不會使用核武器。
2、中國在使用常規武器之前不會使用核武器。
3、中國不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雖然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應該理解為1,但是也不能說,一定就不能理解為2或3。
我們生活中也會時常遇到這些梗,如“喜歡上一個人”。同樣可以理解為:1、喜歡一個人。2、喜歡跟某人上床。3、喜歡前一個人。
因此漢語的優點是一個句子可以表達很多意思,缺點也是一個句子可以表達很多意思。
當然,還有“要你管”、“不要你管”都是一個意思。“了得”“了不得”也是一個意思。還有“掉地上”“掉地下”、“我可想死你了”“你可想死我了”...諸如此類。許多字面含義相反的詞語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這也是一種模糊表述。
往好處看,因為漢語的模糊性,帶來了唐詩宋詞的魅力。漢語的象形表意性,讓我們將文字多作為“意符”使用,尤其青睞于“意象”,這造就了漢語的獨特魅力。舉個例子,你能不能將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完整朗誦,且一字不錯?但是即使你好多字不會讀,也不影響你理解它的含義,并感受到美感。
但是,作為工具,語言能夠清晰地表達意思是第一位、最重要的。這是漢語的一大缺陷。
漢語并不利于理性,也不利于邏輯推理。文言文是極為精煉的語言,但你知道多少古籍,哪怕是《論語》這種廣為流傳,古往今來無數專家研究的典籍,現在還有多少語句并無定論,存在多種解釋的嗎?
比如我們對抽象理念如“仁”,“義”,“中庸”都只是泛泛而談,含混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地步。這使得中國人在思考問題時不去追求精密,而是向往一種無可無不可,無不可無可的模糊境界。
這是第一種:不嚴謹,在需要說清楚的時候說不清楚。
第二種就比較有意思了,他不是說不清楚,而是故意不說清楚,含糊其辭。
比如廊坊市這個通報,稱“目前已對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免職處理”。
這我們也有個專有名詞,叫“春秋筆法”。
主要負責人是誰,除了書記還有誰?稍有腦子的不想就能明白,但我就是不點破。你想不明白那是你笨,你想明白了那是我聰明。
這就是春秋筆法的關鍵,關鍵在“隱”,隱去細節,并做到整體不影響對事件的大致描述。人,我們處理了,處理的是誰?不是說得很明白嗎——主要負責人。推論一下,好像也沒錯啊,主要負責人是三河書記,三河書記是付順義,所以主要負責人就是付順義。為什么不寫明?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我用哪種,你管得著嘛!
不過反過來看,這也是對漢語特點的一種利用,正是由于漢語這種模糊表達、模棱兩可的特性,讓此種奇葩的表述方式成為日常所見。如果不是涉及到這樣一件事,我們往往還會夸贊為漢語的博大精深。
問題在哪呢,在于通報重點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通報表現出的看法和態度。通報中隱去的細節暗示了作者的真正態度。
態度是什么,是強調中庸原則。
有人說,中庸之道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最好的哲學,因為強調了"中",就公平;強調了"庸",就寬容。其實,恰恰是中庸喪失了原則,造成了三河的不中庸和無所顧忌,從而形成巨大的社會災難。這一點尤其體現于官場,中國社會從來缺少監督機制,官員們講話發言基本就是模棱兩可,對于民眾而言就是等于廢話。
回過頭說,春秋筆法為何幾千年來仍然能大行其道,甚至被夸贊為中國人的敘事智慧。這個中庸之道,是要負最大的責任的。因為都不明說,哪里有什么批評可言。
再聯系到語言,我有時候會想,語言的特性與民族性格有沒有關聯?漢語語義的模糊性是不是跟中國人不喜歡把事情點破的性子有關,所以中庸之道才能盛行?漢語在描述復雜邏輯的時候存在先天不足,漢語詞匯總是存在非常多的歧義,這些缺陷是不是會影響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的思維方式?
我覺得,多少有點關系。比如說,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中國式詭辯與喜歡抬杠的杠精。語言歧義能造成誤解,也能借此來進行抬杠與詭辯。他們善于利用中國文化中概念不清晰的描述性語言來進行詭辯,但如果用其他語言來搞中國式詭辯,是困難得多的。
另一點是,漢語早就停止造字,只能用舊字造新詞。遇到新的知識,使用現有的漢字無法準確地表達,這個缺陷嚴重影響了知識和思想的傳播效率。所以從古到今重大的技術革命與科學發明都與中國無關,除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很可能和語言文化體現的思維方式,是有關系的。而更有可能的是,兩者是互相作用。
所以我認為,漢語的“博大精深”,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贊的事。一門語言,還是盡量準確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