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歷史上這位五星上將的名字總是帶著幾分傳奇色彩。他是軍事世家的驕子,西點軍校的尖子生,二戰中指揮過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可要是真問一句“他的才能到底怎么樣”,恐怕沒幾個人能痛快回答。有人說他是個天才,有人說他靠運氣,還有人覺得他名不副實。要弄明白這個答案,不如從他指揮的第一場大仗——1941年的菲律賓戰役說起。
麥克阿瑟是誰?從家世到軍旅的起點
1880年1月26日,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家理背景可不簡單。父親亞瑟·麥克阿瑟是美國陸軍中將,打過南北戰爭,還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拿下馬尼拉,1900年到1901年更是當過菲律賓總督。母親瑪麗·平克尼·哈迪來自南方名門,家族里政治家和軍人一抓一大把。這樣的家世,麥克阿瑟從小就泡在軍事氛圍里,想不沾點“兵味”都難。
1903年,他從西點軍校畢業,成績甩開所有人,拿了全校第一。畢業后,他先在工程兵團干活,修橋鋪路,搞軍事工程。1905年,他跟著父親去了趟菲律賓,第一次摸清了這片土地的地形和風土人情。
一戰爆發后,麥克阿瑟的機會來了。1917年,他被派到歐洲戰場,當上了第42步兵師的參謀長。這支部隊有個響亮的名字——“彩虹師”,他帶著隊伍打得有聲有色,1918年還因為戰功升了準將。那年他38歲,是美國陸軍里最年輕的將領之一。戰后,他回國當過西點軍校校長,后來又干到陸軍參謀長,名聲越來越大。
1935年,麥克阿瑟接了個新任務:去菲律賓當軍事顧問,幫當地建軍隊。他干得挺賣力,親自制定訓練計劃,還想把菲律賓士兵打造成一支精銳。可惜,菲律賓政府窮得叮當響,軍隊裝備老掉牙,訓練也跟不上,戰斗力始終是個硬傷。到了1941年7月,太平洋局勢緊張,美國政府把他召回現役,任命為遠東軍總司令,負責指揮菲律賓的美軍和當地部隊。這時候,他手下有10萬人馬,包括2.2萬美軍和8萬菲律賓士兵,外加幾百架飛機和一小支艦隊。紙面上看挺唬人,但實際情況不樂觀:菲律賓士兵沒怎么打過仗,美軍人數少還不適應熱帶氣候。這支隊伍能不能頂住壓力,全看麥克阿瑟怎么指揮了。
戰役前的準備:信心滿滿還是疏忽大意?
1941年11月30日,美國國防部給麥克阿瑟發了個警告,說日本隨時可能打過來。當時日本在東南亞虎視眈眈,菲律賓又是美國在太平洋的橋頭堡,誰都明白這是個肥肉。可麥克阿瑟卻沒太當回事。他覺得日本不會這么快動手,可能會先去別的地方鬧騰。這判斷一部分是他對日本戰略的誤讀,一部分是他對自己部隊的信心過了頭。
結果呢?準備工作漏洞百出。第一,他沒把飛機分散藏好,全都整整齊齊擺在克拉克機場和尼科爾斯機場,像在給敵人擺靶子。第二,馬尼拉灣的防御工事沒加固,林加延灣這種容易登陸的地方也沒多派兵。第三,菲律賓軍隊的訓練和裝備還是老樣子,根本沒準備好打硬仗。麥克阿瑟手握10萬大軍,卻沒把這些短板當回事。
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徹底爆發。消息傳到菲律賓,麥克阿瑟的指揮部亂成一團。遠東空軍司令劉易斯·布里爾頓中將急得不行,找到麥克阿瑟說:“咱們得趕緊出動B-17轟炸機,去炸日本在臺灣的基地,先下手為強!”可麥克阿瑟猶豫了。他怕這會把日本徹底惹毛,戰爭直接失控。拖了好幾個小時,他才決定讓飛機待命,不主動出擊。這決定后來被無數人吐槽,說他錯失了先機。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本第11航空艦隊的飛機從臺灣殺過來了。9點多,轟炸機群飛到克拉克機場上空,扔下幾百枚炸彈。停在跑道上的美軍飛機連躲都沒躲成,眨眼間炸成一片廢墟。戰后統計,這次空襲干掉了18架B-17轟炸機和53架P-40戰斗機,美國遠東空軍一半的家底沒了。制空權丟了,麥克阿瑟的仗還沒開打就輸了一半。
為啥會這樣?布里爾頓后來回憶,他那天早上幾次請示麥克阿瑟讓飛機起飛,可麥克阿瑟就是不點頭。直到日軍炸完,他才讓剩下的飛機升空迎戰,但已經晚了。美軍飛行員倉促上陣,面對日軍壓倒性的數量,根本打不過,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崩盤。
天上輸了,地上也好不到哪去。12月22日,日軍第14軍團3.4萬人在林加延灣登陸,帶著坦克和大炮,氣勢洶洶。麥克阿瑟10萬大軍看著人數多,可沒飛機掩護,重武器也少得可憐,菲律賓士兵一見日軍就慌了神,很多部隊沒怎么打就跑了。12月24日,他扛不住壓力,下令放棄馬尼拉,宣布這是“開放城市”,帶著部隊退到巴丹半島,想靠地形撐一撐。可這地方狹長難守,補給線還容易被切斷,撤退時又丟了一堆裝備,守軍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關鍵時刻:撤離與投降
1942年1月,日軍對巴丹半島發起總攻。麥克阿瑟的部隊躲在叢林和山里拼命扛,可沒吃的沒彈藥,傷病一大堆,士兵每天餓死病死的就有好幾百。日軍有飛機有軍艦,把守軍圍得死死的,麥克阿瑟的防線一天天往后縮。
他也不是沒求救。1月里,他好幾次發電報給華盛頓要援兵,可美國那時候自身難保,珍珠港剛被炸,哪有余力管菲律賓。2月23日,羅斯福總統直接下令,讓他撤到澳大利亞去指揮大局。3月11日,麥克阿瑟帶著老婆、兒子和幾個親信,坐魚雷艇從科雷希多島跑了,留下7萬多士兵接著打。
這一走,部隊里炸了鍋。不少人覺得他扔下弟兄不管,自己跑了,太不夠意思。可麥克阿瑟后來解釋,這是總統的命令,他得服從,而且他要去澳大利亞組織反攻。這話聽著有理,但當時留在菲律賓的士兵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4月9日,巴丹半島守軍撐不住了,投降了。5月6日,科雷希多島也被日軍拿下,7萬多美菲士兵當了俘虜。后來“巴丹死亡行軍”的事傳出來,被俘的士兵死了好幾千,慘得讓人不忍直視。菲律賓戰役就這么結束了,美軍輸得干干凈凈。
后續與反思:失利背后的教訓
1942年3月20日,麥克阿瑟到了澳大利亞,當著記者的面說了那句“我會回來”。美國國會還給他發了榮譽勛章,說他表現英勇。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場仗打得太糟心了。菲律賓丟了,太平洋防線破了個大洞,麥克阿瑟的指揮失誤明擺著:他沒把日本當回事,空軍被一鍋端;猶豫不決錯過反擊機會;撤退時組織混亂,部隊損失慘重。這些問題,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真有傳說中那么神。
不過,麥克阿瑟也不是一蹶不振。1944年10月20日,他帶著美軍殺回菲律賓,在萊特島登陸。那張他蹚水上岸的照片,成了二戰經典畫面。靠著美軍的海空優勢和菲律賓游擊隊的幫忙,他終于把日本趕了出去,兌現了承諾。可這勝利洗不掉三年前的陰影,菲律賓戰役的失利始終是他履歷上的黑點。
再往后看,1950年的朝鮮戰爭又讓人對他刮目相看。他指揮仁川登陸,打得漂亮,把戰局翻了過來。可沒多久,他又低估了中國軍隊的實力,長津湖一仗吃了個大虧,最后還因為跟杜魯門意見不合被撤了職。中國將軍韓先楚后來評價他:“一個連長都不會這么指揮。”這話聽著刺耳,但也點出了他關鍵時候掉鏈子的毛病。
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第一次獨挑大梁,結果卻讓人失望。他輕敵、拖拉、組織不力,這些毛病暴露得清清楚楚。有人說,他靠著家世和運氣爬上高位,實際能力沒那么強。可也不能全盤否定他,二戰后期的“跳島戰術”就挺成功,朝鮮戰爭的仁川登陸也證明他有兩把刷子。
翻開歷史書,1941年12月8日克拉克機場被炸的記錄,1942年4月9日巴丹投降的電報,都在提醒我們:麥克阿瑟不是神,他有短板,也有失手的時候。菲律賓戰役就像個放大鏡,把他的弱點照得一清二楚。但他后來的表現又告訴我們,這家伙也不是一無是處。或許,他的才能就在這矛盾里:既有高光,也有陰影。
你覺得呢?麥克阿瑟到底算不算軍事天才?這第一仗能不能說明他的水平?歡迎留言聊聊,咱們一起挖挖這位五星上將的真面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