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三河市的街道在2025年的春寒中披上了一層怪誕色彩。
源自去年底《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的廣告牌匾設計引導,在今年4月經城管部門演繹成強制執行的“顏色凈化運動”——臨街商鋪紅、藍、黑三色招牌遭遇全面封殺。據商戶反映,強制更換令以突擊執法方式推進:蜜雪冰城標志性的紅底招牌被刷成刺目綠色,五金店黑底黃字標識深夜遭拆除,數十家商戶在未獲任何補償的情況下被迫自費更換。
三河市政府網站
這場行政美學改造運動的荒謬性,在三河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約談商戶的現場錄音中暴露無遺。其宣稱“紅色令人煩躁,藍色過于俗氣”的色彩玄學背后,是打造“學院風”“國際化”街景的行政指令。
在這場“色彩凈化運動”中,店鋪褪去的不僅是漆色,更是市場主體的尊嚴,權力的觸須正在越過公共治理的邊界,試圖以行政美學取代市場法則。
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文件首頁
央媒介入調查后,廊坊市聯合調查組4月15日通報確認問題屬實,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職,但173字的官方通報全文充斥著“依法追責”“健全機制”的程式化話術,卻對“禁色令”的決策鏈條、文件效力、經濟損失、賠償方案等核心問題三緘其口,這種應激性回避反應,使得這場鬧劇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
自從三河街道的蜜雪冰城被迫披上綠色新衣,城市的毛細血管里就開始流淌荒誕的汁液。這座毗鄰北京、以“環京第一城”自居的縣級市,其匪夷所思的城市治理思路——行政強制執行的“禁色令”,既腐蝕著法治政府的基本肌理,又灼傷了市場經濟的內在機理。
據《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所載,“紅藍黑三色”限制條款被歸為“指導性意見”,卻在執行中異化為強制標準。這不禁讓人心生疑惑:“指導性意見”是依照什么決策程序由誰“指導”出臺的?參考標準又是如何尺度畸變為強制標準的?這種荒謬絕倫的指令為何能一層一層不打折扣高效執行的?
我們未必能索得答案,我們僅能看到,在權力審美的指揮棒下,城管執法車成了游走的剪刀手,紅藍黑三色被劃入意識形態光譜中的危險分子。商戶回憶稱,拆除隊行動迅速、雷厲風行,掀翻廣告牌的速度堪稱高效。這份裹挾著“學院風”“國際化”外衣的審美霸權,實則暴露出權力美學特有的虛妄——當領導口中“火紅象征煩躁”的玄學論斷,成為城市治理的指南針時,行政決策不啻于一場行為藝術,其嚴肅性和權威性早已蕩然無存。
要知道,拆除隊伍的液壓剪割斷的不僅是廣告牌的龍骨,更是契約精神的經脈,畢竟拆紅涂綠不是在自家客廳陽臺,也不是市政馬路的公共空間,而是無數商家們的“私人資產”,當"指導性意見"在權力重力下坍縮成執行綱領,何談市場主體擁有經營自主權?
據實地商戶反映,“禁色令”讓單店更換成本增加3000至8000元不等,這筆額外支出無疑是對廣大商戶在經濟復蘇期的一場重創。更需警醒的是行政決策的“漣漪效應”:蜜雪冰城的紅白標志被強制“漂綠”后其品牌資產折損又如何估量?
三河市以行政暴力強推色彩禁止,實則是以“干凈”為名對城市生命力的閹割。當紅色也被歸入“低俗色譜”,我們不得不追問:誰在定義何為高雅?
這令人憶起幾年前某南方城市“統一黑白招牌”的鬧劇,當市井煙火被格式化為殯儀館美學,最終在輿論風暴中黯然收場。權力之手總在重復同樣的歷史腳本:將街道當作畫布,卻忘卻每個店鋪招牌都是市場經濟演進的鮮活細胞。
面對輿論鼎沸,三河市行政體系的沉默則構成了更大的次生傷害。從4月11日媒體追蹤到15日官方通報,五日緘默萬籟闃然——不是無力應對,而是傲慢使然。這種“非暴力不合作”式應對,是行政體系應激反應的深層病灶,當輿情海嘯來襲,第一反應不是自省而是自保,不是切割病灶而是切割信息。
三河市發布的《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在公示階段既未召開專家論證會議,也未設立公眾意見征詢通道,直接暴露基層治理中“閉門決策”的頑疾。當河北省政府正在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窗通辦”改革時,三河市的“禁色令”卻以反方向沖刺。“禁色令”實則是對城市的暴力“整容”,是將城市形象改造異化為官員個人審美偏好的具象化操演,是權力意志對科學論證的僭越,是決策程序的程序性空轉。
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文件內文
《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共159頁,若細看,“禁色令”還不是最吊詭的。商鋪牌匾的字體寬度、字體規格、牌匾材質等級、牌匾亮化時間、破損更換……均被清晰嚴格管理了起來。甚至伴隨“禁色令”共生的還有一條歧視性明顯的違反公平競爭的條款——“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
《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第四部分管理篇 / 市容市貌部分原文摘錄:“不允許一店多牌。不允許字體超過縱面寬 2/3,橫兩側留邊。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字體不允許用通用電腦體,應該有設計。牌匾內容不允許有廣告內容。牌匾顏色不得簡單一致,應有變化。牌匾一般應有亮化效果,商業街區和示范路必須亮化。材質選擇應中高端。牌匾亮化時間應該服從主管部門要求時間。喪葬類牌匾應低調減量縮小,亮度要限制,此類門市只減不增。褪色破損亮化效果不佳的馬上更換。牌匾內容不允許粗俗土氣和嘩眾取寵。牌匾大小要與建筑和整條街區相匹配,與城市格調相統一。”
住建部《城市戶外廣告和招牌設施技術標準》明確規定,戶外廣告管理應以安全性、協調性為準則,從未賦予行政機關隨意劃定顏色禁忌的權力,三河的莽撞,在于誤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當作現代版《營造法式》。那些冠冕堂皇的“去紅去藍”理論,不過是黃粱美夢里的權力囈語。
住建部《城市戶外廣告和招牌設施技術標準》
法治政府的密碼藏在《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和第十三條的紅線里。當商戶依照《個體工商戶條例》自由選擇招牌色彩,行政力量借“市容優化”之名橫加干涉,實乃僭越公權法定的幽暗操作。新華網直斥其“奉行鴕鳥思維,無助于化解質疑,無助于修復形象,更無助于汲取教訓。若是連面對問題的勇氣都沒有,何談糾錯?又如何服眾?”,正是穿透表象的精準論斷。
新時代公共治理本應更具應變智慧,但在三河的劇本里,輿情監測系統仿佛宕機,現代治理的困境凝躍然紙上——終究還是活成了自己曾在各種會議上痛批的形式主義的反面教材。
招牌不僅是商業符號,也是城市語言的有機組成,更是城市文明的元語言,其顏色更迭史恰是公共治理的活化石。唐宋招幌的素樸、明清匾額的華彩,都在訴說商業文明與權力規訓的動態平衡;香港的霓虹森林、東京的銀座光海,皆以色彩的多元性構成都市魅力。
解鈴還須系鈴人。廊坊市委的問責決定只是序幕,真正的變革在于重建行政權力運行的透明規則。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再到監督問責,重大決策是否充分考量過社會接受度,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壓力測試體系,是否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能夠隨時進行糾偏校正,是否在監督問責時可以在法治透鏡下重現事件的本貌與原色。
營商環境從來不是空中樓閣,它生長在每家店鋪被迫撕下的紅色墻紙里,沉淀在市場主體對政策穩定性的信任中。行政部門不能一面大談“最優環境”,一面卻上演“紅藍恐懼癥”,這不僅是言行割裂的“葉公好龍”,更是對法治的摧毀,對民眾期待的背離。
回望歷史長河,從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市易務”對商戶的過度干預,到1980年代“紅底金字”的集體審美,行政對市井氣息的規訓從未停歇。但現代治理的真諦在于:讓街道的色譜回歸市場選擇的自然漸變,讓權力的畫筆止步于公共利益的真實輪廓。
當最后一塊綠色招牌被卸下,當三河的廣告牌重新綻放多元色彩,我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物理顏料的更迭,而是行政權力認知的文明進階。
畢竟,一個不能容忍紅藍碰撞的城市,如何配得上真正國際化的星辰大海?
城市勃興的密碼與城市治理的真諦,從來不在整齊劃一的色卡上,而在民生的溫度與市場的呼吸,在多元共生的煙火氣里,在權力對于差異性的寬容。這既是改革的初心,亦是文明的刻度,更是對中國城市治理現代性成色的考驗。
當治理者學會與市井對話,商業活力自會破土重生。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馬金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