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不管是經濟、科技,還是地緣政治、軍事領域,兩大國之間的博弈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在這種背景下,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一句話——“必須系好安全帶”——突然火了。這句話聽著簡單,但背后藏著大智慧,既是對新加坡的提醒,也是對全世界局勢的一種洞察。
還沒等中美分出個高下,新加坡好像已經把這場博弈的利害關系看得透透的,用一種特別務實的態度在應對。
中美博弈:現在是個啥情況?
現在的中美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全方位的競爭。
美國這邊推“印太戰略”,拉幫結派,想在亞太地區圍堵中國;中國這邊搞“一帶一路”,擴大朋友圈,還在南海、臺海這些地方跟美國針鋒相對。
美國使出關稅戰、科技封鎖這些招數,想把中國的發展勢頭按下去,中國呢,則靠著擴大內需、搞自主創新來頂住壓力。這場博弈不光是咱倆的事,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都被攪得天翻地覆。
新加坡的《聯合早報》報道過,李顯龍在2025年3月24日的海事周上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如果全球貿易占GDP的比重開始下滑,好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會受挫,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世界會進入二戰后沒見過的新局面。
他還提到,中美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幾乎沒法調和的地步,雙方在根本認知上差得太遠,想談個“大交易”基本沒戲。這話聽著挺沉重,其實就是在預警:中美這場仗打下去,大家都得做好心理準備。
從經濟上看,美國一直想保住自己的老大地位,用制裁、科技禁令這些手段卡中國脖子。中國這邊呢,過去幾年硬生生把自己的產業鏈補齊了不少,比如芯片、5G這些領域,雖然還有差距,但進步速度真不慢。
地緣政治上,美國在亞太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搞了個“四方安全對話”(QUAD)。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跟東南亞、中亞、非洲這些地方綁得更緊。
軍事上,南海的軍艦對峙、臺海的軍演,都讓局勢繃得像根弦,隨時可能斷。
這種競爭對全球的影響有多大?舉個例子,全球供應鏈這幾年被疫情、貿易戰折騰得夠嗆。
好多企業發現依賴單一市場風險太大,開始把工廠搬來搬去。新加坡這種靠貿易吃飯的小國,自然也得跟著調整步子。
新加坡:夾縫里求生存的小國
新加坡這地方,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728平方公里,600萬人,愣是靠著開放經濟把自己搞成了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和港口。
要知道,他們沒啥自然資源,全靠腦子和地理位置吃飯。全球貿易順暢的時候,新加坡日子好過,可一旦風向變了,他們的壓力比誰都大。中美博弈對新加坡來說,就是個兩難選擇。
美國是新加坡的安全靠山,軍事上給保護,經濟上也合作緊密;中國呢,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的生意、文化聯系不是一般的深。兩邊都不能得罪,但兩邊又都想拉新加坡站隊,這讓新加坡的外交跟走鋼絲似的。
李顯龍在接受BBC采訪時說過,新加坡沒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為這對好多國家來說都是個難題。他希望中國能繁榮發展,被世界歡迎,大家一起過好日子。
這話聽著挺中庸,其實是新加坡的真實處境:既不想跟美國翻臉,也不想跟中國疏遠,只能左右逢源。
這種平衡有多難?舉個例子,新加坡跟美國簽了軍事合作協議,美國的軍艦經常停靠樟宜海軍基地;但同時,新加坡跟中國的貿易額占了他們對外貿易的很大一塊,2023年雙邊貿易額就超過1500億美元。
兩邊都得哄著,誰都不能冷落。這就要求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得特別靈活,不能出錯。
李顯龍為啥說“系好安全帶”?
2025年3月24日,李顯龍在海事周上拋出了“必須系好安全帶”這句話,當時他聊的是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地緣政治的緊張,還有氣候變化這些大問題。
他警告說,如果國際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掉下來,世界可能會迎來二戰后沒見過的新局面。這話聽著有點嚇人,但仔細想想,他就是在提醒大家:麻煩可能要來了,得提前準備。
為啥這么說?中美這倆大塊頭打架,影響的不僅是他們自己。貿易戰打起來,關稅一加,全球供應鏈就得跟著亂;科技戰一開,芯片、5G這些東西斷供,好多國家的企業都得傻眼。
軍事上要是擦槍走火,那就更不用說了。李顯龍的意思是,這種不確定性短期內消不下去,新加坡得先把自己穩住。
他在爐邊對話里還說過,中美之間的矛盾已經很深了,涉及主權、安全、貿易、科技一大堆問題,雙方都覺得自己占理,想讓步太難。
他希望中美能合作,但也承認這得慢慢來。在這之前,新加坡得“系好安全帶”,別被甩出去。這話不光是對新加坡說的,也是給全世界提個醒。
全球經濟這幾年本來就被疫情搞得夠嗆,再加上中美博弈,未來的路肯定不好走。尤其是像新加坡這種小國,抗風險能力弱,更得小心。
新加坡咋應對這場博弈?
面對中美博弈,新加坡沒坐著干瞪眼,而是使出了一堆務實的招數。
先說經濟上,他們繼續敞開大門做生意,加入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這些自貿協定,還跟南美、太平洋聯盟這些地方簽了合作協議。目的很明確: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分散風險。
再看區域合作,新加坡在東盟里挺活躍,推動貿易自由化、科技創新,想把東盟這塊抱團取暖的地盤做大做強。
東盟十個國家加起來,人口6億多,市場不小,要是能擰成一股繩,中美博弈的時候就不容易被當棋子使。
還有科技和綠色發展這塊,李顯龍在演講里提到過,航運業得往綠色轉型,應付氣候變化。新加坡定了目標:2030年前碳達峰,2050年凈零排放。
他們的港口也在搞數字化、智能化,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少排點碳。這招挺聰明,既保經濟,又順應全球趨勢。
軍事上,新加坡也沒閑著。這幾年國防預算漲了不少,買了新裝備,搞了新型軍事技術。
李顯龍說過一句挺實在的話:“小國無外交,唯有自強。”意思是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真到關鍵時候,誰都指望不上。
這些策略加起來,就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經濟上多找朋友,區域上抱團取暖,科技上往前沖,軍事上別太依賴別人。說白了,就是在中美博弈這盤大棋里,盡量讓自己不被牽著鼻子走。
新加坡的路不好猜
雖然新加坡做了這么多準備,但未來還是不好說。中美博弈要是再升級,貿易戰、科技戰打得更狠,甚至軍事上有點火花,那全球局勢就更亂了。新加坡再靈活,也不可能完全躲開影響。
比如說,要是中美徹底脫鉤,全球分成兩個經濟圈,新加坡這種靠貿易吃飯的地方肯定得頭疼。選美國,可能會丟了中國市場;選中國,又沒法跟美國那邊交代。
不選邊站呢,又怕兩邊都不待見。這種局面下,新加坡還得繼續玩平衡,同時讓自己更扛打。
李顯龍卸任總理后,還在通過演講、采訪這些方式關注國際局勢。他的“系好安全帶”不光是說給新加坡聽,也是提醒全世界:這年頭,誰都得多個心眼。
他還說過一句挺接地氣的話:“我們不能指望別人為我們撐傘,關鍵時刻要靠自己。”這話聽著簡單,但對小國來說,真是金玉良言。
別的國家能從新加坡這學到啥?大國博弈的時候,小國得靠智慧和韌性,不能光指望別人拉一把。像新加坡這樣,多條腿走路,既跟大伙兒搞好關系,又讓自己硬起來,才能在亂局里站穩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