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政委吳德(1913年-1995年)的家人,出版了吳德晚年所著的回憶錄《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然而沒有想到,書中的一句話卻引起了前副總理吳桂賢的不滿。吳桂賢找到法院要求修改書中對自己的論述,吳德家人向她表示了誠懇的道歉。2008年,該書再版時,出版社發表聲明:“特向吳桂賢同志深表誠摯的歉意。”此時距離吳德病逝已經過去了13年。
是什么引起了兩位老同志的誤解?吳桂賢又是如何與吳德家人獲得和解的?
在上個世紀,吳桂賢絕對是聞名全國的風云人物,她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副總理,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副總理,而說起她的出身,卻是一個普通的紡織廠女工。
吳桂賢1938年出生于河南鞏義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后不久,就趕上了1942年的大災年,他們一家逃荒去了陜西咸陽。此后,吳桂賢在貧困中艱難長大。
1951年,剛滿13歲的吳桂賢隱瞞了自己的年齡,報名參加了剛剛成立的西北國棉一廠的招聘,并成為該工廠的第一批工人。進廠之后,吳桂賢非常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她工作認真,積極熱情,很快就加入共青團,又很快成為黨員,還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五好工人”。
60年代,她被調任“趙夢桃小組”擔任黨小組組長,這個趙夢桃小組,是當時全國紡織先進集體,是全國紡織行業最優秀的代表。后來,吳桂賢又作為紡織行業代表,兩次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
1966年以后,吳桂賢憑借她在紡織行業的種種創新,成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此后又被不斷拔擢,從西北國棉一場革委會主任升遷為咸陽革委會副主任、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革委會委員。
1969年九大上,吳桂賢被選為中央委員,在1973年的十屆一中全會上,她又以最高票數,成為當時的4位政治局候補委員之一。此時的吳桂賢,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工人模范,還是全國工人的代表。
1975年,吳桂賢和陳永貴一起進入國務院工作,擔任副總理,當時她只有37歲。在中央工作的那些日子,吳桂賢并不輕松,當時她住在釣魚臺國賓館11號樓,由于不習慣,她很快搬了出去。毛主席指示她和陳永貴實行“三三制”,即每年1/3的時間留在中央工作,1/3的時間回原單位勞動,1/3的時間在全國各地進行調研。
這期間,一些同志對她產生了誤解,以為她和四人幫有聯系,是1974年第四屆人大組閣時,被他們加進去的,但實際上,吳桂賢作為工人代表進入國務院工作,是經過毛主席和周總理同意的。吳德就是產生誤解的人之一,他在回憶錄中對吳桂賢有不恰當的評價,其家人不明就里,未對原文進行修改,造成了雙方的誤解,最后經調解雙方化解了誤會。
1977年,吳桂賢申請辭去了副總理的職務,并回到西北國棉一廠工作,此后她一直留在紡織行業繼續發光發熱。1988年,深圳外貿集團和港商合辦了一家鴻華印染廠,吳桂賢受邀擔任副總經理,由于業績出色,半年后就被升任該合資公司董事長。
1998年,60歲的吳桂賢年滿退休,中組部專門下發了文件,給予吳桂賢正局級的退休待遇,后來又提高到副國級待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