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產業科技
做外賣,京東是認真的。
一項殺伐果斷的劉強東,在與蔚來汽車老總李斌吃京東外賣時,將自己對于京東外賣的態度公之于眾。顯然,劉強東是想向外界傳遞出,京東做外賣一定能做好的決心。
事實也證明,自京東外賣業務啟動后,京東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例如宣布“0傭金”招募商家,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旨在招攬更多商家入駐京東外賣,更多騎手小哥加入京東兄弟大家庭。
目前可以斷定的是,京東外賣在讓利補貼獲客的情況下,肯定是虧損的,并且可能做好了長期虧損的打算。但是,一直虧損,肯定不是京東外賣的意圖,因為劉強東老早就為京東外賣制定了盈利標準。
前不久,劉強東于2024年內部講話的會議視頻流出,其在內部會議上,為外賣業務設下不高于5%的凈利潤率。如果京東外賣賺的凈利潤超過5%,他還要處分人。
一眼將外賣的利潤率看到5%,可以說劉強東的野心非常大,并非簡單的“長期主義”思維。畢竟,當前外賣行業兩大平臺美團和餓了么,一個盈利沒幾年,并且利潤率并不算高,一個還在盈虧平衡之間掙扎。
相關數據顯示,美團外賣業務板塊2024年的凈利潤率約為3%,2023年則僅為1.1%,此前還處于虧損。5%的利潤率上限,遠高出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當前3%的利潤率水平,更直觀的講,是其1.6倍以上。
另一家外賣平臺餓了么,則仍然在苦苦追求盈虧平衡。截至今年年初,餓了么距離盈利仍有一步之遙,在創業17年后,餓了么仍然處于虧損狀態。
從先行者的步伐來看,外賣這條路想盈利,并且能達到較高的利潤率,似乎并不簡單。即便是已經具備規模效應和邊際成本優勢的美團,也歷經多年才跑通盈利。
那么,京東外賣憑什么能定下5%的利潤標準?答案或許在外賣這一商業模式身上。
外賣商業本質上是平臺經濟模式,基于外賣平臺在線連接商家和顧客,顧客向外賣平臺支付餐費,外賣平臺抽傭后再支付給商家。外賣平臺抽傭主要覆蓋外賣騎手、平臺運營費用等成本。
按照該商業模式,外賣平臺若想盈利,必須平衡好商家、外賣騎手這些外部的剛性收入、支出項,要么多向商家抽傭,要么減少外賣騎手收入,還有就是平臺運營效率提升帶來的降本增效。
美團外賣做了那么多年,并且在市場上形成了明顯的規模優勢,但當前的利潤率也沒有到5%,未來能不能超過5%,大概率還要看行業競爭情況。
但京東外賣竟能給出5%的利潤紅線指導,可想而知,其在零傭金政策之后,會不會出臺有甚于今日的行業抽傭規則?
這個可能性主要在商家端,壓縮騎手端則面臨更多道德和競爭上的困境,因為長期以來外賣平臺的配送業務毛利潤率都比較低,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更加如此,并且劉強東自然肯定不會虧了兄弟們。
如果是從商家抽傭層面滿足5%上限的盈利空間,京東外賣最好再降一降身段,把利潤上限壓縮一點,能夠更長久地讓利騎手和商戶,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內循環轉動貢獻力量。
畢竟,在京東外賣誕生時,外賣行業綜合利潤率僅不到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