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價被罵“割韭菜”,蔚來權益縮水用戶維權,理想降價補償方案大家覺得摳門,東風本田S7的降價卻讓很多人點贊、叫好。這是為什么?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滴汽車立場。
這款25.99萬起售的純電SUV已經上市一個月,在兄弟車型廣汽本田P7上市之時,宣布同價同權,更承諾老車主保價保權益。事實上在當下這個消費環境中,汽車逐漸由工業產品向電子產品演化,買定離手的邏輯已經被買賣雙方默認了,像東風本田這樣不背刺老車主的舉動不多見了。
19.99萬元一口價,全系還疊加了23,788元的用車權益:用戶在買到一臺好車的同時,還享受到智駕、座艙、流量等實打實的權益。除此之外還享受國家或地方以舊換新政策,妥妥的大廠格局!
東風本田S7的用料成本和用車感受都要優于同級別,此次降價甚至遠低于其制造成本,而且不背刺老車主。背后是一個傳統車企,有70年造車歷史的思考,真的是以用戶為中心。
東風本田主打一個聽勸,價格調整后,原本中高端車型使用的三電系統、車身零部件、科技配置等最新技術下放,消費者能夠以更低門檻享受到本田最新科技研發成果。
東風本田帶來的行業啟示錄就是車回歸車本身,首先是本田推行“同價同權益”,率先打破傳統雙車雙價模式,終結了消費者的比價焦慮:用戶無需研究“南方版/北方版”、“尊享版/智駕版”的套路,直接可以“閉眼選”。
其次是用戶定義價值的理解,新勢力用訂閱服務、分版本OTA切割用戶價值時,本田用一口價證明:真正的用戶思維,是把核心價值一次性給足。拒絕擠牙膏升級、也沒有低價車引流的套路:比如全系標配寧德時代89.8kWh電池、11安全氣囊、ADS自適應減震,入門就是頂配級的安全。
東風本田S7讓車回歸車本身,車首先要安全,同級獨有的五層結構A柱,本田專利電阻焊技術,全車25%區域采用1500MPa熱成型鋼(相當于指甲蓋大小承受15噸重壓),相當于潛水艇耐壓艙級別的強度,國內噸位最大的1.2萬噸一體式壓鑄工藝打造的鋁制電池殼體,這些都是看不見的內容,只有在發生嚴重車禍的時候才能有感知。
很多新勢力品牌講的是先交付再迭代,屬于互聯網思維模式,從Beta版本開始不斷迭代,但車和3C數碼產品不一樣。東風本田S7是經歷了150萬公里全球路試的嚴苛考驗、通過了5300余項整車測試的精心雕琢、經受了118次碰撞試驗的錘煉。
新勢力總說“重新定義”,但安全需要時間沉淀,本田70年造車經驗就是最好的防火墻。這種固執是本田的基因,總有人說電車不耐用,但如果你看看CR-V一開就是二十年,用更先進的技術制造出來的S7質量只會更好。
本田的另一個固執是操控。這也是本田對電動車本質的思考:當新勢力沉迷于堆砌屏幕數量和芯片算力時,本田選擇在底盤調校、車身剛度和人機工程上死磕。
同樣都是電機,東風本田的電機比國標快5倍,達到29毫秒電機響應速度。前后平衡的50:50黃金車身配重比,復刻傳奇跑車S2000的操控靈魂,過彎時重心轉移更絲滑,零暈感調校技術,能夠減少87%的乘坐眩暈,杜絕電車常見的“踩電門心慌,松電門點頭”。另外還有雙叉臂懸架和大尺寸的塔頂橫向穩定桿,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豪車同款博世高級別轉向機。
2025年的這場降價風暴揭示了一個真相,新能源賽道的下半場,正在從“配置軍備競賽”回歸到“安全基本功”的較量。或許正如一位本田粉絲在論壇留言:“你可以質疑傳統車企的智能化,但永遠可以相信他們對生命的敬畏。”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堅守底線。
當資本裹挾行業大談“軟件定義汽車”時,本田用S7的定價策略說出一個常識:車,首先要是一臺好機器。真正的豪華從來不在參數表里,而在每一次剎車時的從容,每一寸鋼材里的堅持,以及危機時刻那聲堅定的“咔嚓”斷電聲。
當行業集體向右,總有人堅持向左——這樣的固執,才是汽車工業真正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