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是一個天眷神顧的地方,不接受反駁!
可能有人會拿今年銀川的境況來說事。比如“寧三震”的到訪,讓很多人心有余悸;比如說這幾天的沙塵暴連續肆虐,在打銀川“宜居”招牌的臉。
其實這只不過是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過于聚焦細節的緣故。放寬眼界,看向全國,會發現有哪里沒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前幾天的那場沙塵暴甚至影響到了海南,這又怎么說?
所以,生活在一個地方,不如多多看看它的優點?
說到優點,銀川可謂多如牛毛,比如物產豐富,品種獨特,具有唯一性。
從歷史上來說,銀川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存,賀蘭山里的巖畫上的石刻圖案就是證明。在生產力那么低下的原始社會里,人們都能生存下來,說明了銀川的生活物資豐厚;
從地理上來說,銀川山(賀蘭山)環水(黃河)繞,并且有賀蘭山和黃河千萬年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作為根基,讓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從氣候上來說,在地理環境的加持下,實則乃一處宜居之地!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第戎人逐水而居,策馬揚鞭;到蒙恬拓邊開創屯田灌溉的農業生產;又到黨項李德明遷都懷遠鎮(今銀川城);最后到新時期銀川成為首府城市,這都是最好的證明。
從現代的城市發展眼光來說,銀川是一個區域性城市,這也奠定了銀川的區域優勢。
不過,也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性(處在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匯處),在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使得它缺乏一種連續性,造成了它的“移民城市”特質。使得讓“移民”在認同感和歸屬感上,需要時間的沉淀。
簡單一點來說,銀川的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可是在傳承上,卻缺乏認同和產生歸屬感,使得很多人對于銀川乃至寧夏的歷史是不熟悉的,同時很多人也不想去了解。
因為,來到銀川這座城市,想到的更多是物質和生存問題,俗一點來說就是掙錢養家和享受,那些歷史有什么用?活在當下,展望未來才是正道,歷史又不能當飯吃。所以,聊歷史有些尷尬。
不知道有人發現沒有,在銀川,少有一個家族整體的人口,可以始終待在銀川超過三四代的。比如“支寧人”就是一個代表。很多第一代來到銀川奉獻青春和汗水;第二代生活成長在銀川,為銀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第三代很多都由于求學,又離開了銀川。
如今,隨著銀川的城市發展,人口也達到了將近300萬,很多都也成為了“新銀川人”,開始了又一個“第一代”的奮斗歷程。
所以,銀川要提升軟實力,不是從歷史角度,而是從“留人”的角度來進行。
除了發展經濟,還要從宜居宜游宜樂等方面下功夫。
其實,銀川也一直在努力,如今更是開始了發力,比如各種層面的文旅宣傳,前段時間提出來的“演唱會經濟”,還有“體育經濟”等,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增強著人們對于銀川的刻板印象,并且提升歸屬感。
居有其所,業有其工,游有其樂,這樣的銀川怎能不愛?
那樣的話,“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序列中應該會有銀川的一席之地吧?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