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車企要為低增速做足準備。
作 者 | 清 辰
責 編 | 林 東
出 品 | 汽車K線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中國上市車企“跑馬圈地”的同時,更要未雨綢繆低增長的再度降臨。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
貿易戰、關稅政策反復無常,讓中國下定決心,全力開動內循環,中國汽車市場也在政策刺激下,銷量表現較強。
春節之后,各家中國上市車企火力全開,密集舉辦發布會,推新車,一度上演同日7款新車扎堆上市的盛況。
4月15日,大江南北,多款新車扎堆再度上演……
2025依然很卷,偶爾躺平可能就沒了。
01
4月9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簡稱“乘聯分會”)發布《2025年3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市場在3月迎來歷史性突破。
「來源:乘聯分會」
狹義乘用車產量達248.1萬輛,同比增長11.5%;批發銷量241.2萬輛,同環比分別增長8.9%和36.4%;零售銷量194萬輛,同比增長14.4%,環比漲幅突破40%;新能源零售市場滲透率年內首次突破5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乘用車生產與批發銷量均創同期歷史新高,零售銷量僅略低于2018年3月創造的198萬輛歷史高點。
乘聯分會在報告中指出,在國家“雙新”政策推動下,價格戰已逐漸溫和,行業內卷狀態有所改善,3月的零售同比增速為近10年之最,一舉扭轉了近10年同期零售增速偏低的局面。
「來源:乘聯分會」
然而,這份成績單背后暗藏行業增速放緩的危機。
02
3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量116.5萬輛,同比增長43%;零售銷量99.1萬輛,同比增長38%,純電動車(BEV)銷量占比超60%。
與此同時,燃油車市場呈現“量價雙降”的局面。傳統燃油車促銷幅度達22.1%,但零售同比增速僅為3.8%,遠低于新能源汽車的38%。
這種顯著分化表明,新能源車仍是市場增長的最強勁引擎。
「來源:乘聯分會」
中國品牌在3月批發與零售市場份額分別為66%和63%,均同比上漲7個百分點;比亞迪、吉利汽車繼續領銜零售、批發銷量雙榜。
其中,比亞迪零售29萬輛,同比增長11.5%,市場份額達15%;吉利汽車零售19.5萬輛,同比大漲70.5%,增速遠超行業均值,為Top 10之最。
03
合資燃油車在促銷幅度達到22.1%的高位后,讓合資與外資車企繼續在零售銷量Top 10中勉強占據半壁江山。
其中,一汽-大眾仍位居第3,但零售銷量同比下滑7.8%,為13萬輛,成為Top10中唯一同比下滑的車企。而上汽集團所仰仗的上汽大眾,雖早已不如往日,但3月零售銷量同比增長3.9%至9.1萬輛,位列第6。
據乘聯分會統計,3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7%,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日系、美系品牌則分別下滑1.5個、1.4個百分點。
外資品牌在華市場份額持續下滑,似乎已不可逆。
豪華車市場零售銷量雖環比大漲68%,但同比下降7%,表現依舊疲軟。這還是在奔馳、寶馬、奧迪甚至保時捷等豪華品牌,祭出各種優惠促銷政策之后的銷量表現。
在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并紛紛開始“向上”謀求高端化的背景下,傳統豪華品牌的頹勢短時間內很難扭轉。
04
需要注意的是,3月份中國汽車銷量顯著增長,以及整個一季度的強勁表現,有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于國家層面為提振經濟、擴大內需,接連推出多項促銷費措施。
換句話說,就是國家政策紅利和需求透支的雙重作用。
2024-2025年,國家通過3000億元特別國債,支持以舊換新、新能源購置稅減免等政策,強力刺激消費。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汽車累計零售銷量為512.7萬輛,同比增長6%,但增速較2024年同期下降7.1個百分點。
隨著國家補貼力度很難再像去年二季度開始的那樣持續加碼,以及2026年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退坡,疊加近兩年置換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市場內生動力或將顯著減弱。
因此,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如第一季度這般強勢增長很難持續,2025年后續時間或將維持在2%~3%的單月增幅,甚至不排除月度零增長的情況出現。
05
價格戰逐漸趨于“溫和”的背后,則是車企盈利的隱憂。
3月降價車型數量僅23款,而2024年同期為51款。表面看價格戰趨緩,實則車企也在通過“年款增配”和“隱性權益”轉移成本壓力。
數據顯示,今年1-2月,汽車行業利潤率4.3%,相對于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5.6%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明顯偏低。
已經公布2024年財務業績的14家主要中國汽車上市公司中,多數上市汽車央國企遭遇業績下滑。
江淮汽車由盈轉虧,虧損近18億元,成為唯一虧損的“汽車國家隊”成員。廣汽集團營收下滑近20%,歸母凈利潤降幅達到81.4%,僅盈利8.24億元。北京汽車同樣營利雙降,其中歸母凈利潤下滑68.46%,為9.56億元。
東風汽車集團雖扭虧為盈,但歸母凈利潤不過5800萬元,全年營收降幅超10%。即便是盈利能力最強的長安汽車,歸母凈利潤也遭遇35.37%的大幅下滑。
若市場需求再逐步放緩,車企價格戰加劇恐讓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另一方面,愈發復雜的外部環境,已對中國汽車出口造成實質沖擊。
3月乘用車出口同比下滑8%至39.1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出口34萬輛,同比增長1%,增速較2024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
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漲幅明顯,乘聯分會也認為美國單方面提出的“對等關稅”對自主品牌影響不大,但終究作為兩個全球主要汽車市場,歐洲與美國對中國汽車的限制與封鎖,同樣會影響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步伐。
好在歐洲已意識到在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后,改善與中國貿易關系的重要性,開始與中國重新就為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展開談判。
Views of AutosKline:
隨著市場增速放緩與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中國上市車企正面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突圍”的戰略轉型。如何在存量市場中挖掘增量價值,成為它們亟需攻克的課題。
比亞迪、吉利汽車這樣的頭部上市車企,正在基于自身技術優勢和體系力,筑起“技術護城河”。2024年實現出色盈利能力的長城汽車,則劍走偏鋒,盯上了重卡市場。
謀求港股IPO的奇瑞汽車和重奪月度銷冠的上汽集團,紛紛祭出各自的“全球化2.0戰略”,試圖繼續通過深耕海外市場拉動集團利潤。
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面臨政策紅利漸退、需求透支隱現、全球化壁壘高筑,對上市車企而言,更要警惕銷量“偽增長”的陷阱,切忌盲目重新擴大產能,更應在核心技術、成本和生態方面尋求差異化,方能在存量市場中開辟新增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