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這個時候很多將領都得降級使用了。這很正常,畢竟編制有限。而3個師的副師長都是誰呢?115師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副師長蕭克;129師副師長徐向前。
授銜的時候我們當然也知道了,聶榮臻和徐向前被授予了元帥,而蕭克僅為上將。這個差距真的不是一點半點。
那么,蕭克為何會和另外兩位差別如此大呢?
從紅軍時期來看,蕭克與他們就有差距,但并不大。
聶榮臻曾留學國外,1922年,在比利時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劉伯堅一起負責過旅比利時支部工作,1923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后來,他又去了蘇聯學習軍事,因為革命的需要,在1925年回了國。
回國后,他在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后來又參加了北伐和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盡管他比較低調,但很長時間里一直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地位非常重要。在中央蘇區,聶榮臻擔任過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等職。
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1927年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間上看并不早。1929年,他被派往鄂東北。
紅軍時期我們都知道,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而他擔任總指揮的時候,不過30歲,要知道這可是方面軍的首長。
而蕭克是黃埔四期的畢業生,1925年投身革命,參加革命時間并不晚。之后,他跟隨葉挺參加了南昌起義,并在后來參加了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他擔任過紅四軍第3縱隊司令員,并擔任過江西紅一方面軍獨立第5師師長。
在湘贛蘇區,他擔任過軍長以及軍團長,并且在紅二方面軍期間,也曾是賀老總的副手。
從經歷來看,蕭克紅軍時期的資歷也是非常老的,職務也并不低,并沒有與另外兩位拉開多大的距離。
抗戰開始初,三位可說是同一起跑線,然而隨后的發展卻又再次的拉開了距離。
抗戰開始后,聶榮臻是115師的副師長,但是平型關大捷后沒有多久,總部和115師主力分別轉移。聶榮臻率領3000人的隊伍,留守五臺山地區,在敵后創建八路軍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毛澤東曾風趣地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同樣,徐向前在1938年4月,率第129師和第115師各一部進入河北省南部,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第二年,他又率部到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蕭克一開始也是副師長,在1938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八路軍第四縱隊為基礎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蕭克擔任司令員,這樣他也有了和另外兩位一樣獨立作戰的機會。然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不過后來他也來了晉察冀軍區,并且擔任了聶榮臻的副手。
解放戰爭期間,三位同在華北軍區,看似差距不大,但其實卻很大。
聶榮臻仍然是司令員,他的級別也是非常高的。而徐向前則是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后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蕭克同樣擔任副司令員,但與徐向前不同的是他位列第三副司令員,并且主要精力在教育方面,并參與創辦了華北軍政大學,兼任副校長。一直到1949年,他才調任四野參謀長。
從革命年代的職務我們不難發現,蕭克其實與兩位元帥之間的差距并不大。但不得不說,蕭克從抗戰期間開始,在作戰方面的確沒有太出彩,至少是跟另外兩位相比的話,有些差距。
但很多時候并不能單純的僅憑這一點考慮問題。往往一個正副職的差距,就是非常大的。
另外,蕭克在紅軍時期站隊上是有過錯誤的,這也對他有著很大的影響。畢竟,授銜名單的數量是有限制的,無論是開國大將還是上將都是如此,因為在整體衡量下,蕭克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而聶榮臻表面上看戰績和軍功一般,但從聶榮臻整個革命經歷來看,資歷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對于晉察冀軍區的建立個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至于徐向前,同樣無需多言,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這也不是誰都可比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