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凱倫車隊在本賽季開局階段的強勢表現(xiàn),難免讓其他車隊不斷試圖找出它為何如此領先的原因。
自從MCL39一登場便成為2025賽季的標桿賽車以來,圍繞它的討論就沒停過:從可變形的彈性尾翼、迷你DRS到輪胎管理的優(yōu)勢,各種猜測層出不窮。
不過在前三站比賽過后,一種明確的優(yōu)勢模式尚未浮現(xiàn)。比如邁凱倫在澳大利亞展現(xiàn)出的明顯輪胎優(yōu)勢,在中國站就沒那么明顯了,而在日本又被維斯塔潘擊敗。引用卡洛斯·塞恩斯年初的一句話:“我們有的更多是理論,而非確鑿的證據(jù)。”
然而,在邁凱倫于巴林拿下賽季第三勝之后,各家競爭對手的注意力似乎已經集中到一個特定方面:邁凱倫在后輪管理方面的表現(xiàn)。
不是空氣動力學,是輪胎溫控
真正幫助皮亞斯特里和諾里斯的,是他們能夠更好地控制后輪輪胎溫度。
當被問到邁凱倫的優(yōu)勢在哪時,梅賽德斯技術總監(jiān)詹姆斯·艾倫表示:
“我認為沒人能確切知道答案。如果知道,那我們早就輕松復制了,不是嗎?但可以合理推測,他們的后輪表面溫度可能低于其他車隊。因為他們的優(yōu)勢通常出現(xiàn)在后輪成為性能限制、溫度左右比賽節(jié)奏的賽道上。” “不過,這絕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他們在多個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簡單的解釋:更高下壓力 + 平衡設定?
邁凱倫目前展現(xiàn)出的領先幅度,也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一些質疑:他們是否使用了某些“手段”或“小技巧”?
但現(xiàn)實可能沒那么“刺激”——邁凱倫的優(yōu)勢或許僅僅來自更強的下壓力,以及一輛經過高度調校、整體平衡出色的賽車。
巴林站揭示了這一趨勢。在周六的第三節(jié)自由練習賽(FP3)中,賽道溫度比晚上的排位賽高出約20°C,這一溫差進一步放大了邁凱倫的優(yōu)勢。
當時,皮亞斯特里在FP3中領先勒克萊爾(法拉利)0.8秒,領先拉塞爾(梅賽德斯)1.1秒。而到了夜間的排位賽,由于氣溫下降,差距也縮小到了僅0.2秒。
邁凱倫領隊安德烈亞·斯特拉認為,這正說明了他們賽車在下壓力方面的強項:
“有趣的是,賽道越滑,我們似乎就越有優(yōu)勢。這通常是一輛優(yōu)秀賽車的標志。這意味著賽車本身具有較高的基礎下壓力——當賽道抓地力不足時,下壓力的作用就更重要。”
“而當賽道環(huán)境變涼,賽道和空氣密度提供更多自然抓地力時,各車隊之間的差距就會縮小。這可能就是我們在巴林看到的趨勢。我把這當作我們賽車的優(yōu)點。”
但斯特拉也指出,他們的后輪管理優(yōu)勢不只是下壓力的結果:
“這不僅僅與下壓力有關。我們在賽車設計與輪胎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技術投入。我要向我們負責這部分研發(fā)的技術團隊致敬,他們確實做得很出色。”

溫控細節(jié):傳感器孔+起步前管理
邁凱倫顯然在研究后輪的熱力行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們沿用了去年曾引發(fā)小爭議的后剎車鼓傳感器孔(為了安裝溫度傳感器而設計的小孔),在練習賽中可通過這個孔讀取溫度數(shù)據(jù),并在正賽時用膠帶封住。

此外在巴林站正賽前,邁凱倫是唯一一支在賽車駛入發(fā)車格后未立即裝上后輪的車隊。這是否純屬巧合、還是在控制剎車/輪轂溫度方面的策略,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盡管巴林是一場非常考驗輪胎溫控的比賽,邁凱倫正好將這一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但他們內部依然不認為這個優(yōu)勢大到不可撼動。比如日本站就揭示了,一旦天氣變涼,或輪胎溫度管理不再是關鍵,其他車隊就有機會趕上。
盡管外界議論紛紛,斯特拉仍保持謹慎態(tài)度:
“聽到競爭對手的說法,好像我們處于完全不同的級別,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用同樣輪胎的時候,拉塞爾仍在給奧斯卡施壓,而且奧斯卡當時并不是在‘控節(jié)奏’,他在嘗試拉開差距。
“你回看去年的比賽,維斯塔潘基本上是每圈快一秒,直接拉開了20秒的差距,那還是在他沒那么具統(tǒng)治力、與輪胎配合也沒那么好的情況下做到的。”
“我們現(xiàn)在的優(yōu)勢,還遠不到讓我們可以安穩(wěn)高枕無憂的程度。”
—《THE RACE》
更多賽車內容
新浪微博@RonnieFei_賽車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