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的殲-20戰斗機自2016年批量生產以來,經過近10年的發展,其產能和性能均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根據美媒《軍事觀察》的報道,殲-20的年產量已突破100架,遠超美國F-22的186架總產量,甚至接近F-35的全球年產量(130-150架)。這一產能優勢使中國空軍在五代機規模上迅速縮小與美軍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F-35的產能雖高,但其訂單分散于全球多個國家,美國空軍實際每年僅能獲得約50架F-35A。相比之下,殲-20的產能全部服務于中國空軍,形成顯著的局部優勢。此外,美軍現役的F-15、F-16等機型已臨近退役期,而中國空軍通過同時生產殲-10、殲-16和殲-35A等機型,不僅能填補老舊戰機(如殲-7、殲-8)退役的空缺,還能進一步提升現代化水平。
在亞太地區,美軍的部署能力受限于基地數量,主要集中在日韓的少數機場。盡管美軍嘗試擴大部署范圍(如2023年F-22進駐菲律賓克拉克基地),但實際效果有限。而中國空軍依托本土優勢,能夠更靈活地調配資源,形成區域壓制力。
更令西方擔憂的是,中國在六代機研發進度上已領先美國。成飛的殲-36和沈飛的殲-50兩款六代機已進入試飛階段,而美國的F-47仍停留在概念圖階段。若美國試圖通過軍備競賽或調整F-35分配來應對,不僅面臨洛馬公司的商業阻力,還需克服日韓基地擴建的政治與時間成本。
現代戰爭是體系化對抗,中國火箭軍對日韓美軍基地的威懾力,進一步放大了殲-20的戰術價值。綜合來看,即使不考慮六代機因素,中國空軍憑借殲-20的產能優勢與體系支撐,已具備在西太平洋地區挑戰美軍空中霸權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