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民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收錄和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本文選自《吳有恒書法作品專輯》,經作者授權轉發。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我在九江師范學校讀書,吳有恒是我的語文老師。一開學就得知,吳老師是江西臨川人,來自湯顯祖的故里才子之鄉,又是江西最高學府中正大學畢業,所以懷著特別尊敬的心情聽他講課。
吳有恒的中正大學(1949年后改為南昌大學)畢業證書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教師都比較窮,住房也簡陋。我是班上的語文課代表,為交作業到過吳老師家。他住在一個名叫大小里的巷內,一房一廳,廳堂里只有一張方桌、幾個板凳,最顯眼的物件就是一張藤椅。他的孩子多,日子過得挺緊的。他的衣服不多,總是那件淺灰色的外衣配一條黑色的褲子。不過,人長得秀氣,眉宇間透著書卷味,走路的姿勢挺儒雅的。
時隔多年,我還記得吳老師講課兩個特點。一是他喜歡說文解字,大約每星期都用半節課解析一個字,從結構到含義,很有意思,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二是他的板書非常漂亮,盡管是信手寫來,也端正成體,及至下課,黑板上留下一行行大小差不多的字跡煞是好看。同學們異口稱贊,舍不得擦。后來,他果然成了書法家。
作為班主任的吳老師,不茍言笑,說話也不多,很少對學生提出條條框框的要求。我們班全是男生,四十多人來自九江地區各縣,各自都有喜愛和特長。有的音樂素質好,能唱歌作曲,跟音樂老師親近;有的熱愛體育鍛煉,每天都到南門觀(從前的廟宇改為健身房)練習體操;有的在中學就習過繪畫,經常跟美術老師到南門湖邊寫生。
我卻對文學偏愛,課余練習寫作,三年級上學期在《江西日報》和九江《新農村報》發表過一些詩歌。一天,我把幾篇詩作從報紙上剪下來,貼在一個小本本上,送到吳老師手上,向他匯報成績。他接過本子看了一會兒,慢慢合上還給我。臉上并沒有笑容,沉默了一會兒,等來的不是表揚,而是題外話。他說,九江師范是培養小學教師的,如果你學業成績好,畢業后自我深造,將來可以當一個中學教師。似乎是一瓢冷水澆在頭上,好半天才回過神來。直到十年后的公元一九六六年,我才悟出老師的遠見卓識和良苦用心。
吳老師出身書香門第,讀書很多,卻述而不作,一生小心謹慎,全身心地做好一個平凡的教師。他的深厚學養都貫穿在筆下,他的行楷書法繼承了傳統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讓人可以在琳瑯滿目的書法展覽上一眼就認出來。而且是字中唯一,不可復制。后學者即使形似,卻難以神形兼備。遺憾的是,我沒有向他要過一件作品,即使他惜墨如金,我若主動要求,他也會一揮而就。
懷念吳有恒老師。
作者像
【作者簡介】
王一民 ,1938 年出生,江西湖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曾任九江市文化局副局長、九江市作協主席、江西省文聯副主席。著有詩集《鄱湖漁歌》,發表并上演歌劇《撈草迎親》、話劇《紅花草》、等。寫作劇本多部,其中《鄉情》獲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鄉音》榮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2020 年 獲“第五屆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
【編后記】
很喜歡王老師的文字,娓娓道來,潤物無聲。
吳有恒老師任教,王一民老師就讀的九江師范學校,其校址位于今蓮花池五中所在地。這所學校曾是本地培養小學教師的唯一基地,辦學時間持續最久,其歷史沿革卻異常復雜。
可以說,九江師范并不是一所單一意義上的學校,而是一個由多次合并、拆分、改制構成的復合體。它的演變,幾乎濃縮了九江近現代中等師范教育的全部軌跡。
在經歷數十年的變遷之后,九江師范最終并入今天的九江職業技術大學。令人唏噓的是,由于出生人口持續減少,九江職大正在陸續關閉師范類專業。或許,九江的中師教育,正悄然走向一個時代的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