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3年虧損16.1億元后,央企中交地產在2024年又虧損51.8億元。
4月15日,中交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地產”)發布2024年度報告。當天,該司亦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停牌一天,明日(2025年 4 月 16 日)開市起復牌,股票簡稱由“中交地產”變更為“*ST 中地”。
伴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近年以來,華遠地產、格力地產、美的置業等多家房企宣布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出乎意料,作為曾經提出千億目標的央企中交地產,如今也做出這一選擇。
兩年虧損68億元
2024年,中交地產營業收入183.02億元,同比下降44.5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79億元,同比下降221.4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31.75億元,同比下降55.6%。
這已不是中交地產第一次虧損。在2023年,中交地產實現營業收入324.68億元,同比下降15.60%;歸母凈虧損16.73億元(調整后為16.11億元)。這也意味著,近兩年,中交地產已虧損68億元。
2024年,中交地產總資產1076.98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2.63%;房地產業務收入171.81億元,物業管理業務收入7.28億元,報告期內公司主要業務收入仍主要來源于房地產業務,主營業務構成未發生重大變化。
2024年,中交地產在房地產業務方面簽約銷售面積85.3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2.51%;簽約銷售金額156.43億元,同比下降58.13%;銷售回款247.07億元,同比下降45.07%;權益口徑實現簽約銷售金額105.11億元,較上年同期降61.58%,銷售回款188.13億元,較上年同期降42.78%。
中交地產表示,未彌補虧損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其司2024年達到集中交付條件的項目較上年同期有所減少,而為加速庫存去化和資金回籠,公司調整銷售策略,導致期內交付項目的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二是期內公司部分房地產項目存在減值跡象,公司對存在減值跡象的房地產項目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從而使未彌補虧損金額進一步擴大。
擬退出房地產業務
虧損產生的同時,中交地產也已萌生“退意”。
過去幾年,中交地產曾提出“千億”目標:2019年參與斥資181億購置土地15宗,2020年更參與斥資535.8億新增土地30宗。到了2023年,中交地產僅新增2個項目,此時累計持有房地產項目117個,土地總面積1071.40萬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到2024年期末,中交地產仍舊持有房地產項目 117 個,且絕大部分都是合作項目,土地總面積減至1045 萬平方米,在建及待建面積 771 萬平方米。
在2023年,中交地產已將長沙、三亞等地項目交給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進行培育。2024年8月20日,中交地產母公司中交房地產和廣州交投睿郡聯合體以底價47.45億元摘得廣州市海珠區AH10314地塊,但次日,中交地產就宣布放棄該次商業機會,表示交由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集團代為開發。同年12月,中交地產以近7億元,完成收購中交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2024年,中交地產物業管理業務新拓展物業面積1293萬平方米,在管面積6265萬平方米。
今年1月,中交地產宣布退出房地產,擬將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轉讓至控股股東地產集團,將名下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負債置出,聚焦于物業服務、資產管理與運營等輕資產業務,實現業務戰略轉型,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優化資產結構,改善公司資產質量,提升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
股票面臨退市風險
在2024年,中交地產合并歸母凈利潤為-51.8億元,母公司凈利潤為-40.8億元;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合并未分配利潤-44.3億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43.7億元。由此,中交地產2024 年度擬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
截至 2024 年12 月 31 日,中交地產合并財務報表中未分配利潤為-44.3億元,實收股本為 7.47億元,未彌補虧損金額超過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中交地產股票(證券代碼:000736)自2025年4月16日起被深交所實行風險警示,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2023年修訂)》相關規定,于2025年4月16日起將該股票調出融資融券標的證券名單。
在4月15日,中交地產股票停牌一天,將于 2025年4月16日開市起復牌,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起始日為2025年4月16日。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其司股票簡稱由“中交地產”變更為“*ST 中地”,股票代碼仍為“000736”,公司股票交易的日漲跌幅限制為 5%。
中交地產表示,為應對退市風險,董事會已制定多項措施。公司將密切關注政策和市場變化,調整經營策略,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開發運營能力;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強化財務管理。同時將推動重大資產出售,聚焦輕資產業務,實現業務戰略轉型,并加強內控體系建設,細化內部控制制度,增強抗風險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邱永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