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廊坊市的一則通報引發廣泛關注——因"廣告牌匾禁用紅藍黑底色"等政策引發爭議,三河市委書記付順義被免職。
2024年10月底,三河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在燕郊某市場的一番話耐人尋味:"按書記的要求,西邊打造的是學院風、國際化。"這句話暴露了對城市形象的片面理解——統一招牌顏色就能讓城市"高端化"。
商戶們對此苦不堪言。一位在三河經營多年的小吃店老板抱怨:"我們招牌用了十幾年,突然說不讓用紅色,非要換成灰色或米色,說這樣才'高級'。可我們賣的是火鍋啊,灰色招牌哪來的食欲?"
類似的吐槽在社交媒體上層出不窮,許多網友曬出被迫更換的招牌,調侃道:"滿街都是'冷淡風',不知道的還以為進了殯葬一條街。"
更諷刺的是,這項政策并非三河獨有。在付順義曾主政的固安縣,類似規定早已推行。《固安縣城市管理導則》明確規定:"除國際國內連鎖品牌,不允許用紅藍底色或字樣。"這種對本土商戶的歧視性條款,無疑加劇了商家的不滿情緒。
付順義的突然免職,讓許多體制內人士感到意外。一位三河市知情人士透露:"付書記到任不到一年,平時工作很拼,沒想到竟因為招牌顏色的事栽了跟頭。"
這種"意外"恰恰說明,脫離實際的行政命令會帶來怎樣的輿論反噬。
回顧付順義的履職經歷,不難發現"顏色管控"是他的"管理特色"。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他在固安縣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就曾推行類似的招牌改色政策。
當時有商戶抗議,但聲音被壓制。直到他調任三河后繼續加碼,才終于引發大規模輿論反彈。
這種執念從何而來?或許與政績焦慮有關。
此次事件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一個普遍誤區——重"面子"輕"里子"。某些員熱衷于表面功夫,卻忽視了政策執行的社會成本。以三河為例,商戶被迫更換招牌,不僅要承擔經濟負擔,還可能因臨時改換影響生意。
真正優秀的城市治理,應當尊重市場規律和民眾意愿。杭州、成都等城市也曾整頓戶外廣告,但并未搞"一刀切",而是通過設計引導、補貼幫扶等方式柔性推進。相比之下,簡單粗暴的"顏色禁令"不僅缺乏法律依據,更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表面看,這只是關于廣告牌顏色的爭論,但為何能引發如此強烈的輿論反響?
對商戶而言,招牌不僅是經營工具,更是品牌標識。強制改色無異于剝奪他們的財產使用權。一位法律學者指出:"除非有明確的安全隱患或法律禁止,否則行政機關無權干涉商戶對招牌顏色的選擇。"
更深一層,顏色本身承載著文化意義。紅色象征喜慶,藍色代表專業,黑色彰顯穩重……不同行業對顏色有不同需求。一刀切禁止某些顏色,等于扼殺了商業表達的多樣性。
網友的調侃也耐人尋味:"國際品牌能用紅藍色,本土商戶就不行?這是赤裸裸的歧視!"這種"雙標"政策,無疑加劇了民眾的相對剝奪感。
付順義被免職,無疑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深刻啟示:
城市管理不能靠主政者"拍腦袋",而應引入設計師、商戶代表、市民參與共治。上海等地建立的"商戶自治聯盟"值得借鑒。
執法要有溫度。深圳在整治戶外廣告時,曾設立專項資金幫扶小微商戶改造。
避免運動式治理
城市形象的提升是長期過程,不能搞"一陣風"。杭州通過十年持續引導,才形成如今既規范又多元的招牌文化。建立問責機制
對明顯違背民意的決策,應當啟動問責。此次廊坊市快速反應,釋放了糾錯信號。
一位社會學家評價此事時說:"城市的靈魂在于多樣性,而非整齊劃一。把商業街變成'樣板間',只會讓城市失去活力。"
當三河的商戶們看著被免職的新聞,他們最關心的可能不是誰上誰下,而是明天能否掛回那塊紅色的招牌——那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座城市的溫度與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