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軍的組合真是絕妙搭配
張志紅
二、新四軍傳人五十三師
十八軍的第二個主力師五十三師則是新四軍名將彭雪楓所轄四師的嫡傳主力部隊。
1937年9月30日,時任河南省委委員,軍事部長的彭雪楓,奉毛澤東的指示,帶領著一支由部分紅軍骨干和兩個新兵連共370人的小隊伍,從河南確山竹溝出發,去和吳芝莆領導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和肖望東領導的“先遣大隊”會合。10月31日,三支隊伍共1030人在河南西華縣杜崗匯合宣布成立“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在豫皖蘇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到1939年底,這支隊伍已發展成有1、78萬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并在1940年2月1日正式啟用新四軍第四縱隊的番號。但是蔣介石處心積慮要想消滅新四軍,為了反對蔣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6月,活動在冀魯豫地區的八路軍第二縱隊奉中央指示在黃克誠率領下到豫皖蘇支援新四軍,與新四軍四縱合并為八路軍第六縱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暴發,蔣介石重兵合圍奉命北移途中的新四軍軍部,致新四軍軍部遭受重創,九千多人僅二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圍,部分被捕,大部分犧牲。41年1月20日,黨中央毛澤東下令在江蘇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2月19日,軍委命令新四軍第六縱隊改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其中十二旅由原新四軍四縱六旅編成,它就是后來豫皖蘇獨立旅和五十三師的前身,旅長饒子健,政委賴毅。
十二旅誕生在安徽雎溪縣十里長山,一直在四師編內。部隊活動的區域位于津浦,隴海,平漢鐵路和淮河之間,是日,偽,頑,叛重兵集結地,斗爭環境十分險惡。為了粉碎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保存實力堅持抗日持久戰,開辟新區,爭取對敵斗爭主動。面對日軍的反復掃蕩和偽頑的瘋狂圍剿,1941年5月,十二旅轉移到津浦路東進入洪澤湖西南鮑集一帶,6月奉軍部命令十二旅旅部撤銷,所屬三十四,三十五團歸師部直接指揮,旅部機關改編為淮北保安司令部,11月7日,成立淮北軍分區。1945年8月13日,日寇全面投降前夕,為適應新的形勢,軍部命令立即重建十二旅。四師將蘇皖邊區三分區的一,二團和蕭銅獨立團改編為十二旅三十四團,三十五團,三十六團,旅長饒子健,政委張太生,十二旅重建后,立即參加對日偽全面反攻恢復抗日根據地的戰斗,很快將津浦路西路東根據地連成了一片。
1945年11月,為應對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十二旅旅部一半人員和三十四三十六團跟旅長饒子健編入了華中野戰軍九縱,旅部另一半人員和三十五團在政委張太生帶領下去津浦路西接替張震十一旅的防務。(張震帶十一旅回路東編入華中野戰軍九縱,華中野戰軍是華東野戰軍既后來三野的前身,九縱也是華野拳頭部隊,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老將軍任司令員,饒子健將軍任副司令員。)1946年12月,中原野戰軍七縱副司令員張國華奉命率特務團兩個營和另一支隊伍赴河南雎縣平崗,在原水東軍分區和華中八分區基礎上建立豫皖蘇軍區(當時屬晉冀魯豫軍區下三級軍區)。12月12日,豫皖蘇軍區成立,新四軍華中八分區主力部隊十二旅成為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旅長金紹山,政委張太生。原來水東軍分區的三十團編入十二旅,1949年2月,豫皖蘇軍區改編為十八軍,獨立旅成為五十三師,首任師長金紹山,政委王其梅。十二旅所屬三十團,三十四團,三十五團分別成為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團。(注:老三十四團跟饒子健旅長去了華野,新三十四團由哪個團改編作者沒找到準確答案,請熟知歷史讀者指正。)
豫皖蘇根據地最早是新四軍四師創建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無論是作為新四軍四師十二旅還是豫皖蘇軍區獨立旅,這支部隊始終戰斗在敵人重兵盤踞的豫皖蘇地區,和數倍于我甚至十多倍于我的敵人周旋,經受血火考驗,付出重大犧牲,根據地許多地方都是和敵人之間解放又被占領,占領又被解放,甚至五六度易手,斗爭極為殘酷。因為豫皖蘇地區有津浦、隴海、平漢幾大鐵路干線在此匯集,又有淮河黃河在此流經,在鄭州,徐州,蚌埠幾大鐵路樞紐城市之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敵人重兵把守。對我而言,這里又是通向冀魯豫,晉冀魯豫根據地直至延安的交通要道和南大門,連接華中江南地區的要道,堅守這塊根據地對全局意義重大,中央多次要求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保住這塊根據地。所以從這塊根據地走來的十八軍和由十二旅和獨立旅改編而來的五十三師等部隊,在日后擔負進軍西藏重任后,這些在極為復雜的地區,在敵人眼皮底下臥榻旁邊發動群眾、建立武裝、開展斗爭、建設根據地的經驗和教訓都是十分有用的。展示了拖不跨打不爛的韌性。
從1951年3月起,為了解決給進藏部隊運送給養物資問題,剛結束在甘孜剿匪任務的五十三師由師部為基礎,54師機關抽人參加成立了修建甘孜機場指揮部,金紹山為指揮長,張忠為副指揮長。除五十三師外(五十三師缺一五七團,一五七團已和云南軍區一二六團作為昌都戰役南線部隊跟十八軍前指進藏了),參加工程的部隊還有五十四師、工兵五團、八團、汽車十六團等,經過7個多月艱苦卓絕奮戰,甘孜機場修好,隨即又全力轉入了修筑康藏公路,主戰雀兒山,達碼拉山等雪山險峰。在一五六團和工兵八團配屬下,從1951年12月到1954年12月,歷時3年,克服高寒缺氧,饑病交加,氣候惡劣,地質險雜,沒有道路,沒有機械的巨大困難,在最原始的條件下開山辟石,共修路面465公里,架橋80座,修涵洞513個,挖土方240萬立方,挖石方120萬立方,涌現了特等功臣張福林等一批英雄模范,全師記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萬人次,以犧牲病故159人,受傷449人,殘廢28人的代價,和其他筑路大軍一起,修通了被周總理稱為“工程艱險,意義重大”的康藏公路,雖然沒有打仗,但五十三師幾乎人人立功。
1955年,五十三師改為國防步兵甲級師,師長兼政委苗丕一。此后,中央為西藏和平統一大局計,根據西藏特殊情況,采取收縮政策,1957年5月,五十三師師部番號撤銷,師機關并入昌都警備區,主力作戰部隊以多種形態得以保留,后來都參加了平叛和中印自衛反擊作戰并取得驕人戰績。一五七團并入昌都警備區,后來和老五十二師撤編后于1955年編入五十三師的一五四一五五團一起在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成為藏字419部隊。1959年,軍區以一五九團為基礎組建山南分區,3個營擴大為軍區獨立一團二團三團。
1968年,奉軍委命令,西藏軍區以西藏公安總隊機關為基礎重建五十三師,軍區一五三團(由原云南軍區進駐察隅部隊一二六團部分擴編改編而來),獨立四團(由原五十四師一六0團改編),獨立三團(由老五十三師三營擴編),分別改為一五七團,一五八團,一五九團,新組建炮兵三一0團。此后多輪軍改,五十三師建制始終未變。成為我軍首批師改旅野戰師,現已成為我軍高度現代化的山地合成旅。這支有著新四軍血統的部隊以光榮的歷史,艱苦卓絕的犧牲奮斗,繼承發揚著鐵軍的傳統和作風,扼守祖國雪域高原西南邊陲,威名遠揚!
(注:此文借資料編寫,如和歷史有出入請指正。)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張志紅:1957年出生,1972年12月入伍,曾任西藏軍區通信總站電報中隊報務員,七營二連副指導員,82年起任某艦隊航空兵通信站三中隊副指導員,俱樂部干事、主任。97年轉業至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2017年退休。
作者:張志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