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飲食,總因一地水土制宜。
鎮江“鍋蓋面”,以獨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藝、混合型口味,被譽為江南的“第一面”,制作時,大鍋中漂浮著小鍋蓋讓人嘖嘖稱怪!
最早的一代鎮江人,習慣把這碗面稱之為“伙面”。
據上了年紀的人回憶,解放前,鎮江南門外有林義隆伙面店,中華路獅子巷口則有楊大昌伙面店,每日早晚,店門口總是人滿為患,熱氣騰騰的大鍋中,小鍋蓋悠然漂浮。
很長一段時間里,伙面店少有提供豬肝、腰花、長魚面,顧客若想品嘗,需自備食材,店家忙時還需自行切好,再由店家燙制。慢慢店家開始發展自家澆頭后,又有了“和面”的說法。
“伙面”之名,學者多推測源自清代北方南下軍民搭伙時,因北方兵用大鍋下面,按伙分配,大火烹燒,大碗吃面,故有此諧音稱“火面”或“荒面”,民間為書寫方便,就直接稱“火面”了。
面條在清代已成為鎮江的主食,且鎮江人講究飲食,分為“湯面”“干拌面”。“干拌”見于清代鎮江籍文學家周伯義(焦東鄉人)小說《揚州夢》:“吾郡人惜費,早坐教場茶館,數十錢,使堂管買上好醬醋麻油至面館下‘干拌’,稱言‘愛潔’。”而“湯面”多由回族經營,以清真素面為主,湯汁選用上好醬油與其他植物原料煉制。
“火面”在民國時期成為鎮江的特色,并被1921年出版的《鎮江指南》收入,指南里“食宿游覽”部分即有“火面鋪”介紹本埠特色火面:
鎮埠火面,頗有微名,故僑居鎮地,多喜食之。城內火面鋪數百家,雖小但利潤頗豐。食者若自備相當之作料,加以青蒜,味極可口。下面多寡,隨手之便,惟起碼二三十文。若由面鋪代辦作料,雖亦可食,然總不及自備為佳。普通者每面一碗,只需銅板四五枚。若加以肉味,和以葷油,則非百數十文不辦矣。
也有一代鎮江人,把這碗面叫做“荒面”。
民國鎮江籍醫學史學者陳邦賢在《自勉齋筆記》中說:“就以鎮揚一帶而論,面的花色已經不少,例如火面一名荒面,就是陽春面。”
后來,文人盧冀野(祖籍鎮江),在談面的小品文中,也寫到“荒面”。“面的名稱,說起來花樣繁多。火面一名荒面,即現在的陽春面。揚州有小面煨和一切浮文免的面,這‘一切浮文免’多半是拌面,與陽春有別。”
隨著時間推移,火面店發現提供配澆頭、燙青蒜等服務能增加利潤。宴春酒樓創辦人蔣銘山之子蔣志云在《不夜街——日新街》一文中回憶,“(日新)街東首南邊有法萬順牛肉店,是回族法老爸開的,自己買牛宰殺,供應生切牛肉絲,給顧客早晨下火面吃,其味鮮美,每碗需5至10個銅板,顧客趨之若鶩。”“街中北邊有火面店,早中晚都供應,而且不同于其他火面店,隨叫隨送,即使是10個銅板的小生意,服務也很周到,并代客燙青蒜、豬牛肉絲、雞蛋、川芎菜等,所以他的生意很好。”
民國初年,鎮江籍甲骨文學家、南社詩人葉玉森曾描寫其家附近龍江巷口龍江茶社的《龍江早茶》:“龍江樓上早茶香,牛鼎嵯峨客滿堂。我亦清晨趨末座,飽嘗異味說天方。紅爐旋貼芝麻餅,綠碗微溫椒桂漿。只有坡仙愁到此,不容剛鬣入禪房。”
于是,隨著面條內容日益豐富,“和面”的說法逐漸興起,民國后期報紙上頻繁出現。
這個“和”字與澆頭配菜的豐富緊密相關。鎮江菜名廚俞家仁先生說,菜肴分為宴席、和菜、客飯、點單四個檔次,最豐富的是宴席,要分冷菜、熱菜、面點、果盤,非常隆重;次之的和菜請客時配有多道佳肴;而客飯和點單就比較隨意了。
當時鎮江作為繁榮的商埠城市,商務交往頻繁,人情往來不斷。如中華路、打索街、大西路的大大小小二十多家藥材店鋪,常有大客商來采購,藥行老板會請他們去中華樓或者迎春菜館吃早茶、用午飯,面條因澆頭豐富而雅稱“和面”。其他行業如南北貨、油麻業等,在鎮江都是聚集地,這種人情往來幾乎每日上演,鎮江面條也愈發有特色。
1990年鎮江文史資料《鎮江鄉情》中,一位鎮江籍臺胞的《思我故鄉》飽含深情地寫道:“走遍大江南北別處從未見過的‘鎮江和面’,這種面店差不多街頭巷尾都會有這么一間……”
他通透介紹了“鎮江和面”制作講究的兩個方面:一是跳。將揉好的面團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橫在面團上,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鐵圈里,跳面的漢子坐在毛竹上,單腿著地跳躍擠壓,將面團壓成薄薄的面皮,再用一把特制的大面刀切成寬、細兩種面條。這里有個很怪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是用大刀切面,但都習慣叫這種面條為“小刀面”。
二是料。早上或下午吃面,倒點麻油或挑塊豬油,加點醬油,隨時可以到面店去下面,寬、細、帶湯、干拌,隨你喜歡;店里還備燙好的青蒜川芎等,放在已經下好的面上,色香味俱全。螃蟹季節,把螃蟹煮熟,將蟹肉剔下來用豬油熬成蟹油下面,更有鮮味無比。
隨著烹飪技藝的發展,“鍋蓋面”,被越叫越響亮了。
面店老板發現,大鍋中漂浮小鍋蓋,煮出的面條更筋道,且杉木鍋蓋帶來的木香為面湯增味。
開面店的老板知道,想要面條生意好,一定要會熬醬。醬油熬制是鍋蓋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鎮江的醬油出名,《至順鎮江志》記載有“醬鄰境多仰給于此”。而鎮江鍋蓋面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十余種作料,如地龍、桂皮、香草、八角,鎮江南山深處野生菌菇、長江江蝦子、雞骨等,先猛火燒沸,后調至溫火熬數個小時,加入適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兩天后用,極其提味。此外,各式各樣的澆頭(長魚、腰花、肴肉、碎肉、肉圓、牛肉、雞蛋、豬肝、干絲、素菜等)也是提升面條利潤的好方法。
鍋蓋面在市井間流傳,成為鎮江獨有的風景線。1961年,鎮江民間藝術館的康新民老師,根據陸文祥的口述,記錄下一篇“面鍋里煮鍋蓋”的民間故事:“說起鍋蓋面的來歷,民間有多種不同說法。”采集人記敘了“姐弟合伙造面的傳說”,強調“面鍋里煮鍋蓋是鎮江飲食技藝中的一項創造發明。”
鍋蓋面一詞最早見于1980年7期國家級專業刊物《食品科技》上,文章解釋了鍋蓋面的神秘之處:“面鍋煮鍋蓋可以保持面條不硬不爛,柔軟爽口;還便于顧客在面湯里燙煮東西,免去開鍋蓋的麻煩;更便于廚師操作,下面條和叉面條都很方便。這樣的面條再配上考究的作料和鮮美的面湯,就使這鎮江一怪更加出類拔萃,一直流傳下來。”
此后,鎮江人繼續整理鍋蓋面的傳說,其中《乾隆和張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為生動。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伙面店吃面;但店里面還沒跳好,隨從越催越亂,張嫂子忙亂中竟將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卻意外發現煮出的面條口感極佳,讓乾隆連聲稱贊“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乾隆“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鍋蓋面因此名聲大振。
如今,鎮江鍋蓋面店幾乎都掛著這個故事圖。
現在,鍋蓋面已成為鎮江的城市名片。而鎮江人的一天也是從鍋蓋面開始的,慢悠悠地走進面館,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讓夾帶著醋香的水汽,喚醒新的一天……這座城市到處隱藏著經營多年的老街坊味道。據不完全統計,鎮江共有鍋蓋面店3800余家,帶動2萬多人就業,加盟店、連鎖店遍布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鍋蓋面,雖然同樣只是一碗面。
而這碗面也帶火了鎮江的早市經濟,也開啟了鎮江人平淡而又充實的一天。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