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現在,可謂是爛片無數。
更讓人納悶的是,怎么越來越多大明星、實力派都在拍爛片?
梁朝偉、段奕宏雙影帝主演的《獵狐·行動》,成本超2億。
結果豆瓣4.7分,同檔期口碑墊底。
劉浩存、 文淇主演的《想飛的女孩》,導演是拍過口碑佳作《嘉年華》的 文晏。
同樣口碑翻車,豆瓣只有5.3分。
好萊塢更不用說了,今年各種大IP翻車。
更奇怪的是,票房榜上一邊票房高漲,一邊口碑崩盤。
正巧,最近一部新劇揭示了原委。
以諷刺喜劇形式,拍出了「爛片制造內幕」。
豆瓣評分高達8.6。
被贊「寫實得像紀錄片」「太有意思了」「笑到頭大」。
雖然拍的是好萊塢。
但其中的行業通病,內娛是一個也沒落下——
《片廠風云》The Studio
此劇陣容豪華到離譜。
頂級大導:馬丁·斯科塞斯、朗·霍華德。
明星演員:查理茲·塞隆、「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保羅·達諾……
不過,這部劇中,他們都成了「爛片推手」。
故事講的就是「爛片的誕生」。
男主,某大制片廠新上任的一個高管。
當他準備籌拍一部「真正的電影」時,災難開始了。
明明,他一直秉持專業態度和藝術追求。
拒絕超英IP,續集宇宙;
拒絕資本選角,堅守創作自由;
秉持文化多樣性和性別平衡,支持女性電影人。
明明,這是一個「全員高配」的項目。
巨額預算,不差錢。
馬丁·斯科塞斯擔任編劇、導演。
好萊塢老牌影星,公認的實力派史蒂夫·布西密,擔任主演。
劇本兼具吸睛度和思想深度。
改編自震驚世界的「瓊斯鎮邪教大屠殺」。
涉及邪教、政治、英雄崇拜,對謀殺和自殺的思考。
「包羅萬象,這就是人生。」
但誰知,還沒開拍,就麻煩不斷。
市場部斷言,這電影絕對會賠本。
演員至少得小李子才行吧。
「史蒂夫·布西密?人們根本對不上臉。」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拜托,如今沒人看奧斯卡了。《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得奧斯卡了嗎?」
拍邪教屠殺的真事?
不夠正能量,品牌方怎么植入?
最后,男主只得改弦易轍。
花一千萬,買斷馬丁·斯科塞斯的劇本。
只為不讓這部電影問世。
真正投入財力物力的,是個平庸至極的合家歡劇本。
不夠商業,不夠文藝,既沒有敘事力度,也沒有風格銳度。
完全是個飲料品牌的廣告片。
預告片中,還讓主角跳起抖音最火的舞蹈。
這是爛片無疑了吧?
但好笑的是,高層拿到方案后,連連稱贊。
「主角不是白色的,這可太多元了,太棒了。」
盛贊是重量級大片。
看片會,和每一次內部看片一樣。
全場啜泣抹淚,贊不絕口。
但一出電影院都在吐槽——
「誰要是覺得人們愛看這個,那一定是有妄想癥。」
爛片吹上天,全靠同行互捧,營銷洗腦。
是不是相當熟悉?
這部劇最高明之處在于,不止批判資本如何毀了電影。
男主不是空有權力的門外漢,也不是沽名釣譽的資本家。
他是真心愛電影的資深影迷,有文化、有審美,懂得尊重創作者。
他的目標也始終不是利潤,而是藝術。
但奇怪的是,他越想做正確的事,越是事與愿違。
劇中有一集,講他探班片場的諷刺鬧劇。
他向來主張導演中心制,想低調探班表示支持。
結果,劇組上下全當他是老板,對他各種阿諛。
工作人員為他備上專用監視器,專屬葡萄干。
演員為蹭他的私人飛機,對他所有建議都表示贊同。
導演也為了巴結他,無條件接納他所有反饋。
結果就導致,男主口口聲聲說自己體諒劇組人員,絕不會隨便提意見影響進度。
但,三番五次好心辦壞事,讓拍攝陷入停滯。
因為覺得穿西裝太高調,他一到片場就換了衣服。
沒想到,穿走了戲服,讓演員沒得穿。
工作人員又不敢從他身上扒走。
因為別人眼里,他的話分量太重。
他稍一多嘴,就插手了剪輯節奏。
最后,他好不容易徹底閉了嘴。
卻沒想到,開進片場的車,擋住了演員拍戲時的路。
讓一場一鏡到底的戲,前功盡棄。
導演原計劃,趁落日余暉拍的這場戲。
最終天黑了也沒拍成。
氣得她沖男主大吼——
「你不是要支持女性嗎?除了這里去哪支持都行。」
這次探班片場經歷,也成了他上任后的工作常態。
好像每次想做正確的事,都會因行業機制、身份錯誤,上下級結構等問題,被迫做出相反的決定。
結果,一步步拍出了自己最討厭的電影。
他成為制片廠高管后,以為自己終于有能力為電影人營造自由的創作環境了。
卻沒想這能力本身,反倒成為了創作自由的最大阻礙。
顯然,他的失敗不在于能力,而是行業環境已經不允許一個人單打獨斗地改革。
這在內娛并不陌生。
每個人都說,要尊重創作自由。
但從選角、立意,到劇作節奏,都和平臺數據緊密掛鉤。
更不用說項目從立項到成片之間,還要經歷多少數據模型、市場團隊、監管部門的「審美校準」。
如今幾乎看不到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
許多創作者到了一定位置后,就很難聽到真話。
像張翰的《東八區》,播出前身邊人都說好。
他對自己的能力早在無條件的肯定中,迷失了認知。
胡玫拍《紅樓夢》,內部放映時一片贊譽,上映后成了笑話。
即使是真正有能力、有追求的創作者,一旦有所成就后,也會處處受掣肘。
像陳凱歌在取得《霸王別姬》等作品的成功后,開拍《無極》。
巨額投資,巨星云集,還有豪華團隊。
結果又想要東方魔幻,又想要迎合好萊塢審美,最后拍出了史詩大爛片。
劇中,最荒誕的一幕莫過于——
男主前腳無情拒絕馬丁·斯科塞斯參與項目,讓他氣哭在塞隆懷中。
后腳回家欣賞他的電影,嘖嘖稱贊。
男主有句臺詞:
「我入這一行是因為我熱愛電影,但我現在很怕,我的工作就是毀了電影。」
這一悖論,道出了行業真實困境。
每部作品都是集體的結晶,但當整個機制本身崩壞的時候,個體再有熱情和創意,也要面對現實的一地雞毛。
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隔著萬重山。
一方面,創作者們渴望拍出好電影,但現實往往讓他們寸步難行。
他們需要資金支持,就不得不迎合市場,選擇那些看似賣座但可能缺乏深度的題材。
他們必須經過從平臺、資本乃至監管部門的層層把關,就不得不接受創作初衷被層層稀釋、消解。
而另一方面,觀眾真正想要的,從來不是這種迎合式的投機之作。
如果一部電影無法打動人心,再怎么營銷也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于是創作者們又會陷入新的困境:生存壓力驅使下,他們不斷妥協、調整,接納四面八方的意見。
結果,反而拿出一部部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空心作品。
像近年來,迪士尼在真人版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小美人魚》,試圖「緊跟潮流」,展示身份政治的覺醒意識。
卻犧牲了故事本身的魅力,反而處處不討好。
可即便擺脫了現實壓力,創作者也未必能輕松如愿。
很多有名、有錢的創作者,又很容易脫離大眾情感需求,沉溺于個人表達。
像劇中的大導「朗·霍華德」,最費心經營的一段戲,反而成了最不顧觀眾感受的廢筆。
讓人不禁想到科波拉的《大都會》。
燒掉1.2億美金,拍出一部票房、口碑雙撲街的電影。
浪費一眾演員,只換來他的自我感動。
內娛又何嘗不是如此。
越來越多電影,成了沒有風險的中庸敘事。
原本題材犀利的項目,被加上各種時興的情感線和價值觀后,稀釋了所有深度和銳度。
道德感和話題性成為最大訴求,為了強行制造宣傳爆點,可以犧牲故事的流程和角色的立體度。
結果就是,沒人真正在拍自己想拍的作品。
平日里,我們沒少罵爛片。
這部劇除了替我再狠狠吐槽一把外,也不免讓人覺得悲哀。
原來,比爛片的泛濫更讓人遺憾的是——
每一部被批毫無誠意的電影背后,都曾有一群想認真創作的人。
尤其在這樣一個時代,能成為青史流芳的偉大創作者,除了真誠和努力,依賴的竟是那一點點時運。
原來,爛片不是一夜生成,不是幾個人所為。
而是每一次妥協、失控、一句句場面話疊加的結果。
背后,則深藏著一整套精密的運轉機制。
大量行業中的深層困境:理想主義者的軟弱、市場邏輯的強硬、意識形態的糾纏、表達空間的邊界……
它在好萊塢存在,也在內娛扎根。
要改變它,可能比拍一部好片還難。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