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薩特逝世45周年
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薩特|他人即地獄
作者丨書杰
點擊觀看↓
1943年,薩特在戲劇《禁閉》中描繪了三個死后被關在同一密室的靈魂,一個出軌的懦夫,一個虛榮的殺手,一個病態的同性戀者——他們極力想證明自己不是對方口中的“爛人”,彼此監視、指責、審判,最終在互相折磨中崩潰。
“他人即地獄”這句臺詞,也成了薩特的經典名言。
01
他人即地獄
凝視的牢籠
這里的“地獄”并非指物理折磨,而是精神的困境——他人的目光、評判和期待,就像牢籠一樣限制人的自由,使人無法做真正的自己。如《禁閉》中所描繪的,三個靈魂困于房間,沒有酷刑,卻因互相猜忌、操控和貶低,讓這里比地獄更可怕。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總感覺背后有人盯著你,你的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被他人解讀和評判。這種“被注視”的體驗就是“地獄”的起點,這種“被凝視”的壓力會讓你逐漸失去自我,活成他人期待的樣子。
比如,同事的一句評價,或許會讓你整夜失眠;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定義你的價值,會讓你懷疑人生;朋友圈的點贊數,成了你自我認同的標準。
薩特認為,人天生是自由的主體,但他人的目光會將我們“物化”,迫使我們按照他人的標準生活,陷入如“地獄”般的精神折磨。
02
沖突的根源
自由與控制的博弈
為什么我們明明渴望自由,卻總被他人的目光束縛?
這源于人類存在的根本困境:我們注定要與他人共存,卻又無法完全理解彼此。
薩特指出,每個人都在試圖成為“主體”,成為關系的主導者,維護自己的自由和獨特性,將他人變成“客體”。這種博弈,成為了痛苦的來源。比如,當我們用自己的價值來凝視、評判他人,將他人物化為客體,反過來,他人也在用同樣方式對待我們。這種互相異化導致了永恒的沖突。
即便關系痛苦,我們仍渴望被認可,當他人無法理解我們時,反而加深了自我懷疑。比如:你追求愛情時,既想展現真實的自我,又怕對方不喜歡。
這種矛盾的本質便是:我們既渴望被他人認可,又厭惡被他人定義。這種沖突正是存在主義的必然結果:人無法擺脫自由選擇的責任,也無法逃避他人目光的審判,因此人際關系天然就帶有“戰爭性”。
03
如何破局?
從“被定義”到“自我定義”
“他人即地獄”是否意味著,我們要遠離人群,拒絕一切關系呢?并不是。
薩特主張的是要超越對他人評價的依賴,批判以占有和控制為目的的關系,反對將他人工具化。
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質”,意思是人沒有天生的“本質”,而是通過自由選擇塑造自我。但當我們過度依賴他人評價、被他人定義時,就喪失了“自我塑造”的可能,將選擇權交予他人。
因此,在與他人的碰撞中,我們通過選擇與行動定義真實的自我,完成從“被定義”到“自我定義”的轉變,破除“他人”制造的精神牢籠。要坦然接受他人的不可控性,他人的評價只是參考,不是真理,真正的自由是直面真實自我,承擔選擇結果。
真正的“地獄”不是他人,而是放棄自由、屈從于他者目光的自己。
這就是“他人即地獄”的哲學內涵,它揭示了人類自由與存在困境的深層矛盾,看似絕望,實則是對人的自由的終極肯定——唯有直面這份荒誕,人類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存在主義,可以來讀讀薩特的作品。為你誠摯推薦薩特代表作《存在與虛無》以及《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薩特代表作”
《存在與虛無》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點擊訂購↓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薩特與波伏娃|開放性關系,真的自由嗎?
波伏娃逝世39周年丨成為你自己,這比愛情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