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確診為粘稠型人格,聽我的,千萬不要刻意干脆利落。
最近小紅書上又出的一種對人的新型分類,就像之前的濃人淡人一樣,叫粘稠型人格。
就是說那種優柔寡斷、邊界模糊、活得黏黏糊糊的人。
其實我很不喜歡貼標簽,但是我承認,這個詞挺準確的。
我有的時候,的確有點粘稠。
不會輕易答應一件事,總在“接受”和“拒絕”間反復掂量;
面對很多選選擇的時候,有有點像陷入沼澤,越掙扎越下沉;
甚至和人打交道的時候,也常因過度共情而受傷。
但是,如果你也被確診為粘稠型人格;
那么我非但不會勸你改變自己,我甚至要恭喜你。
我昨天接待了一個學員,她花了2年時間,還在糾結要不要離職。
她說自己內心很混亂,十年外企生涯、上司挽留、丈夫突然失業還導致自己簽證危機……所有問題絞成一團亂麻。
她往左看,是跟丈夫孩子團圓,開始一段新生活,往后看是傾注了最好時光的公司和戰友。
站在十字路口,人來人往都在前進,只有自己在這個當下徘徊了一年又一年,徘徊到自己都生自己的氣了,你就不能手起刀落,干凈利落嗎?
你看,我們太多人,都習慣于把粘稠當成病,急著用社會時鐘的剪刀修剪自己。
外界說“當斷則斷”,就逼自己快刀斬亂麻;外界說“高效自律”,就厭惡自己的優柔寡斷。
但心理學里有個自我驗證理論,說的是;
當人壓抑真實自我去迎合外界標準時,他的認知資源會持續耗損,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感到煎熬。
聽她說完這些境遇,我說你的“黏糊”,其實是你的優勢。
你有很強共情力和目標力。
因為你在意別人啊,在意別人的人,就是會在關系里長久,就是會讓你放不下上司的信任和客戶的依賴,很難割舍。
你其實是花2年時間,在證明自己是一個多么重感情的人。
而你的目標力又像一塊磁鐵,不斷把她拉向“確定性”的方向,對比去新環境的不確定性,熟悉的客戶,熟悉的工作,熟悉的伙伴,這些更能讓你踏實。
是這些優勢的拉扯,讓你就是下不定決心,讓你留在現在環境的每一天,都在反復確認自己的選擇是否足夠穩妥。
她說哦,原來這是我的優勢啊,所以我就是需要這個時間。
我說是的,兩年對你來說都不算久。
因為這就是你一直以來的模式,做事情靠譜、重視感情,能把所有關系都經營得長長久久。
所以這兩年,你就是該花。
“花兩年時間想清楚一個事情,其實并不算浪費時間。”——加繆手記
它們是你的優勢,不是你的缺點。
也正是因為你又這種模式的優勢,你也許會比別人得到公司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因為他們都知道,你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
因為我也是這樣,當時我想要創業,趕上前公司正在上市的關鍵點,老板希望我拉住這個節奏,我思來想去,還是回去了,因為對我來說我感情就是很重。
但也是因為這段“黏糊”的關系,反而讓我在創業初期,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支持;
在整個過程中的一些低谷,心力低到不行時,不斷得他們的精神支持。
他們是在這個城市里的“家人”。
在清楚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之前,你也許會覺得自己跟外界的標準相距甚遠。
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生出很多的對抗,對抗自身,對抗存在,對抗“粘稠”。
但當你真正明了自我之后,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模式,你就會知道,粘稠不是病,粘稠是你的優勢。
它會讓重感情的人避開沖動決策的深坑,讓追求確定感的人等來真正的東風。
我們其實是在用粘稠織出一張網,去網住共情帶來的信任,網住反復驗證的穩妥,網住那些快刀斬亂麻者錯過的因果。
你知道,那些被社會時鐘定義為“低效”的日日夜夜,不過是命運在等你把網織得更密,密到能接住未來某天突然墜落的果實。
就像我后來創業,當別人埋頭追趕風口沖刺目標時,我的雷達總在掃描各種細節,我不只看合同和財報上數字,我會更會注意合作方說話時的猶豫,觀察手下團隊的情緒變化。
在我不理解自己的時候,我會說都怪我太“粘稠”,我需要改掉它,我要更雷厲風行,更“專業”。
但當我理解了自己的時候,我會理解說,我“粘稠”,是因為我的驅動力很強,而共情力和目標力有時候會打架。
就像在在寫這篇推文的我;
還是會在拍之前反復確認用戶關心的是什么;
還是會在拍攝前反復斟酌文案里的每一個詞;
還是用三年時間才想明白某個道理。
但正因為這份粘稠,讓我們說出去的每句話,都帶著體溫。
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份體溫,才讓我們擁有了屏幕前的你們。
點分享再看,讓美好的能量流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