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至11日,在大濟鎮文殊村新村建設地塊上,由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組成的專班開展果樹清點等工作。隨著10畝規劃用地的紅線測繪完成,這個惠及40戶村民住房需求的民生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這是該鎮創新推行“三問于民”工作法,破解土地指標難題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該鎮將新村建設作為“頭號民生工程”,破解土地指標難題,保障無房戶住房需求,推動坑北、東井、文殊、汾陽、尾坂5村新村建設;加快集鎮區改造提升,建設集鎮綜合性農貿市場,提升集鎮環境,推進大濟社區大埕頭片區和垅溪村濟源片區解決老舊住房問題。大濟鎮黨委書記郭玉湖介紹,該鎮采用“全域規劃+分片推進”模式,建立“規劃前問需、設計時問計、實施后問效”的全周期參與機制,已累計召開村民議事大會11場,村民小組代表討論40余場,收集合理化建議28條,真正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規劃師”。
“銀發先鋒”叩開群眾心門。在大濟社區大埕頭片區改造現場,83歲的老黨員詹壽芳與村民代表詹清其組成的“銀發搭檔”成為一道風景線。兩人挎著政策手冊,帶著登記表,連續半個月逐戶走訪片區居民。“咱大埕頭這些老房子快百年了,雨天漏水、晴天返潮,現在政府給咱改造,錯過了可要后悔幾代人!”詹壽芳總是不厭其煩地動員。這對“老伙計”不僅完成96戶房屋信息登記,更用鄉音鄉情化解了15戶居民的觀望心態。
“歸巢雁”點燃建設熱情。“報名表上第一個名字必須是我!”在東井村新村建設動員會上,常年在外經商的村民林福忠率先簽字。這位游子道出心聲:“在外打拼十幾年,攢了錢就想回鄉蓋房。但以前沒合規地塊,現在新村規劃科學又合法,我的落葉歸根夢終于能實現了!”在他的帶動下,目前已有90戶村民現場報名。
在文殊村村民議事廳,95份建房申請資料正逐戶接受嚴格審核。該村黨支部書記鄭勝錦告訴記者,通過“政策夜校+入戶解讀”方式,已為村民解答“一戶一宅”等政策疑惑20余次。而大濟社區大埕頭片區創新實施的“陽光改造”模式,將房屋測量、補償發放等關鍵環節全過程公示,贏得群眾點贊。
從“憂居”到“優居”,隨著首批40套安置房即將動工,一幅“干群共繪安居圖”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木蘭溪畔徐徐展開。據統計,該鎮新村建設項目全部建成后,可解決440戶群眾住房難題,同步配套建設農貿市場、文化廣場等設施,真正實現“住有宜居、業有宜樂”的美好愿景。
來源 | 仙游微事綜合
編輯 | 羅婷婷
審核 | 林慧晶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