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動腦就累,沒躺倒就睡,要干活就廢。分明在鞭策自己咬牙堅持和努力拼搏,但就是動不起來。
這種做什么都覺得很累的狀況,可能并非你意志薄弱,也不是生性懶惰,而是能量條早已觸底,“隱性疲勞”正在悄然堆積。
“疲勞”是身體“缺電”了
“疲勞”與“疲勞感”是兩個概念。疲勞是實際中的損耗,疲勞感則是大腦感知并傳達到意識層面上的信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人體的運轉就好比充能電池,24 小時都處在“充能”和“耗能”的動態平衡中。疲勞就相當于用掉的電量,用得越多,就越疲勞。疲勞感則是提醒你電量多少的表盤,電量越多,疲勞感越弱;電量越少,疲勞感越強。當電量跌入臨界點,數值顯示由綠轉紅時,身體就會向大腦發出警告,提醒該進入“省電模式”并及時充能。
“隱性疲勞”的恐怖之處:
不知道自己累了
在正常情況下,疲勞感確實能夠作為我們身體狀態的一個較為準確的指標,反映出疲勞的程度。然而,疲勞感與疼痛感類似,它是一種融合了生理、心理、文化等多維度因素的主觀體驗,因而它并不總是準確無誤的,反而常常會出錯。
一個人對疼痛的感知力和忍耐度具有適應性和可塑性。當個體反復暴露在某種疼痛刺激下時,他們的神經系統會逐漸適應這種刺激,會變得越來越不怕疼,越來越能忍受痛,以至于對疼痛的感知力變得不敏感。
類似地,當一個人長時間處于“高消耗、低補充”,電量從未滿格,數值常常赤紅的狀態時,就會忘記了“不疲勞”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你以為自己血條已經加滿,卻沒意識到 100% 只是虛標,實際電量只有 70%;你以為自己加個班耗掉的是 5 格電,只要睡一覺就能補回來,實際上電量快消耗殆盡,電池也嚴重損耗,需要一個長假來休養生息。
疲勞感的閾值就在生活中的點點忍耐和忽視中漸漲,導致即使疲勞已經累積到了快要人命的程度,也仍舊無知無覺。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當今社會,對高效、自律和完美的追求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催生了一個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人人都在喊累,卻人人都不知疲憊。人們被“隱性疲勞”的怪圈所困,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深陷其中。
沒日沒夜加班,咖啡奶茶猛灌,本來接受到身體發來“電量低”信號的大腦,因為咖啡因、尼古丁和高糖高脂的沖擊,多巴胺快速分泌,暫時提高了大腦的興奮度,攔截了大腦對疲勞信號的加工和傳達。
這種狀態下,人們會誤以為自己滿血復活,精力充沛。殊不知,電量依舊觸底,疲憊仍未消除。這種短暫的興奮只是掩蓋了身體的疲勞警告,讓大腦對疲勞變得遲鈍,甚至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以為是滿電滿血,把身體置于“低能量、高運轉”的極限狀態下,不僅加劇疲勞累積,更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與疼痛感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一樣,疲勞感也是為了保護我們避免過度勞累。無痛癥患者因為無法感知疼痛而時刻面臨受傷的風險;同樣地,對疲勞鈍感的人們,也是在將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置于崩潰的邊緣。
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隱性疲勞”?
當身體處于隱性疲勞狀態時,它同樣會發出預警信號。因此,了解并識別“隱性疲勞”的預警信號,我們才能及時采取措施,防止身體陷入崩潰的邊緣。
1.經常腦霧,難以專注
當我們感到大腦反應遲緩、思考卡頓、記憶掉線、注意脫軌,好仿佛大腦籠罩在一片朦朧的霧中,就像進了水又像抹了糊一般,這時我們其實可能已經陷入了“腦霧”狀態。
腦霧和隱性疲勞之間可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們可能互為表現,即腦霧可能是隱性疲勞的一種外在體現;同時,它們也可能互為誘因,即隱性疲勞的狀態可能加劇腦霧的癥狀。
2.煩躁不安,容易厭煩
“煩躁不安”是隱性疲勞的一種典型表現。當身體處于疲勞狀態時,人們可能會感到心煩意亂,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因為小事而生氣或不安。這種情緒狀態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使人難以保持平靜和專注。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同時,“容易厭煩”也是隱性疲勞的一個常見癥狀。由于大腦功能受到疲勞的影響,人們可能會變得容易對事物失去耐心和興趣,即使是平時喜歡的事情也可能變得無趣和令人厭煩。這種情緒狀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疲勞感,形成惡性循環。
3.中途入睡,半夜起床
當你發現自己在進行一些日常活動時,如看電視、坐地鐵等,會不自覺地入睡,甚至在醒來后發現已經多坐了一站或多看了幾集節目,這很可能表示你的身體已經過度疲勞。這種“中途入睡”的現象,在腦科學中得到了證實,是大腦在疲勞達到一定程度時,為了強制休息而采取的一種保護措施。
因此,與其說是睡著,不如說是昏厥。這種現象尤其需要注意,因為它可能意味著你的睡眠質量也在下降,而睡眠質量的下降又會進一步加劇疲勞感,形成惡性循環。
累到極致反而睡不著,疲勞到極致往往睡不好。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在半夜醒來,并且不是因為需要上廁所或其他生理原因,那么這也可能是隱性疲勞的一個信號。這種情況通常與睡眠障礙有關,可能是由自主神經積累的疲勞導致的睡眠周期紊亂。
4.口臭體臭,皰疹長痘
當身體陷入隱性疲勞狀態時,代謝水平可能會顯著降低,這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口腔內的細菌在口腔內迅速繁殖,進而分解口腔內的食物殘渣,產生具有臭味的氣體,從而引發口臭。
此外,代謝水平的降低還導致營養物質的代謝不完全。這些未被完全代謝的營養物質在體內積累,形成包括乳酸、尿素、氨等在內的具有臭味的代謝廢物。這些廢物可能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與皮膚上的細菌相互作用,產生令人不悅的體臭。
關鍵的是,隨著身體狀態持續下滑,免疫也將顯著降低,炎癥就會活躍崛起來。這常常伴隨著痘痘、粉刺等皮膚問題的出現。更為嚴重的是,體內寄生的皰疹病毒可能會因此變得活躍,從而在口唇、腋下等部位形成水皰,這無疑是隱性疲勞的又一顯著且不容忽視的預警信號。
什么是應對“隱性疲勞”良藥?
感覺“累了”是正常的,不知道“累了”卻很要命!“隱性疲勞”的根源在于“耗能”過度與“充能”不足的長期失衡,以至于大腦對“疲勞”失去敏感,對“不疲勞”喪失感知。
要打破“隱性疲勞”的束縛,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在高強度的“耗能”下實現高效地“充能”,或者通過降低“耗能”以確?!俺淠堋蹦軌蚣皶r跟上。
1.睡眠是最好的充能方式
眾所周知,優質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復元氣的黃金法則,甚至有科學家堅信,它是疲勞恢復的不二法門。說一千道一萬,確保擁有優質的睡眠無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2.降低耗能:人生需要“松弛感”
在無法保證高效“充能”的情況下,盡量降低“耗能”變得尤為關鍵。在長時間的工作或學習后,身體和大腦的能量利用會變得低效,就像空轉的輪胎,沒有向前挪一步,卻耗能又損傷自己。
因此,適當地放松,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后“摸魚”,在長時間工作之后“偷懶”,保持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則能減緩疲勞累積的速度。這種“摸魚”和“偷懶”并不是指逃避工作或責任,而是給身體和大腦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讓它們從緊張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恢復活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摸魚”,不是抽空打游戲、刷視頻。實際上,全神貫注地沉溺游戲、興致盎然地猛刷視頻只會讓你的疲憊累積,雪上加霜。因為,只要有信息輸入,大腦就沒法停工。
因此,真正有效的“摸魚”,是做一些低信息輸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比如站一站活動活動筋骨,走一走離開屏幕的方寸世界,看一看窗外的藍天綠草,擼一擼可愛的小貓小狗,抱一抱親密無間的孩子愛人。而“偷懶”,則是在你感到“厭煩”的時候,及時轉移目標,適時轉換心情。
從這個角度想一想,“摸魚”和“偷懶”何嘗不是一種對健康生活的投入和自律,是為了下一波奮斗而努力!說到底,遠離“隱性疲勞”,就是要放下緊迫感,保有松弛感。
參考文獻
[1]Fight Fatigue with Your Fork | Psychology Today
[2]Dimensions of Fatigue | Psychology Today
[3]瑪麗·伯吉斯&特魯迪·查爾德.疲勞自救手冊:用認知行為療法找回元氣滿滿的自己.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21.
[4]梶本修身.隱性疲勞:即使休息也無法消除疲憊感的真面目.上海:東方出版社.2020.
[5]K. M. Smirnov. “[Latent fatigue]..” Gigiena truda i professional'nye zabolevaniia (1989). 28-31 .
[6]Sleep: Facing Up To Fatigue | Psychology Today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何通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