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4月15日電 (郭軍 蘇運生)近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一所華文學校內,一堂生動的華文課正在進行。學生們分組進行情景對話練習,教師則根據教案精準把控課堂節奏,這得益于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與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聯合開發開發的國別化《華文》《數學》《常識》等系列教材。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該系列教材已被全柬58所華校選用,同期5萬多名學生使用。
柬埔寨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重要聚居地,華文教育不僅是語言傳承的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助力當地學子成才的關鍵。然而,長期以來,教材適應性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制約著當地華文教育發展。為此,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聯合柬華理事總會歷時多年研發出一套兼具科學性與本土化特色的教材體系。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張禮介紹,小學版《華文》《數學》《常識》教材在編寫階段便邀請柬華理事總會等機構的柬方教師參與審校,并經多輪修訂調整。教材巧妙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如傳統節日、歷史故事等,同時結合柬埔寨本土語境設計教學內容。
這套教材從小學到初中,共130多本,既有教中文的《華文》《寫作》,也有用中文教的《數學》《常識》。
柬埔寨一所華校內,學生正在使用暨南大學華文教材。(資料圖,視頻截圖)暨南大學 供圖
教材的科學性體現在語言知識體系的構建上。從拼音、筆畫入門,逐步過渡到詞匯、句型和篇章閱讀,形成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此外,教材采用情景對話、小組任務、游戲闖關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實踐成果通過數據得到驗證:以漢語水平考試(HSK)為標準,小學畢業生HSK4級通過率達88%,初中畢業生HSK5級通過率超90%,更有半數學生通過HSK6級。
柬華理事總會調研顯示,98%的學生對教材表示滿意,認為內容生動、難度梯度合理;教師則普遍反饋備課負擔減輕,教學信心增強。“教材不僅解決了‘教法’難題,還推動了教師專業成長。”張禮補充說。
未來,教材團隊計劃進一步開發配套數字化資源,如在線課程、教學APP等,以適應當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張禮表示,“我們計劃與柬方合作搭建線上平臺,整合視頻、互動練習等資源,讓學習突破時空限制。”
從教材編寫到全面推廣,柬埔寨華文教育數十年的實踐,既是中華文化在海外被需要、被理解的縮影,也是“因地制宜、合作共贏”教育理念的成功范例。截至2025年,該系列教材已助力柬埔寨培養數萬名華語人才,許多畢業生進入中柬經貿、文化交流領域工作,成為兩國合作的橋梁。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孫彧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與柬埔寨的華教機構等深化合作,讓華文教育不僅“落地”,更要“生根”,通過信息化與本土化的雙輪驅動,助力柬埔寨華文教育架起中柬文化互鑒的紐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