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阿司匹林作為經典抗血小板藥物,其地位在新版ACS指南中再獲肯定,而腸溶制劑憑借療效與安全性優勢成為臨床治療優選。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作為心血管領域的危急重癥,其發病機制的復雜性和臨床管理的挑戰性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血栓形成是ACS發生發展的中心環節,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可顯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并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而阿司匹林作為臨床上應用時間最長、使用最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對ACS研究的深入,其管理策略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醫學界”特邀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余靜教授就ACS的抗血小板策略進展和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療的地位分享觀點,以期為臨床醫生優化抗血小板治療提供寶貴的指導。
ACS發病機制再認識
余靜教授表示,目前,202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正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盛大舉行。在本次學術盛會上,ACC、美國心臟協會(AHA)等5個學會聯合制定的《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ACS患者管理指南》重磅發布[1],為ACS的臨床實踐提供了進一步的指導。
ACS通常是由不穩定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引起部分或完全冠脈血栓和/或微血栓形成,導致心肌血流減少和隨后的心肌缺血[1]。新版指南在內容上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與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進行整合,涵蓋了ACS定義、分類、評估、治療、并發癥處理及出院后管理等內容。
關于ACS的發病機制,經典理論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易損斑塊(其特點為脂質核心豐富,大量巨噬細胞及其演變的泡沫細胞浸潤,纖維帽薄弱等)破裂,導致血管內皮下膠原組織暴露,隨之發生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病變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最終引起心肌細胞氧供和氧耗之間平衡失調。隨著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學界對ACS發病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斑塊侵蝕、炎癥及冠脈痙攣等也參與了ACS的發生[2,3]。尤其是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此開展了大量研究,目前已發現多種炎癥因子/通路參與ACS發生發展[4]。
值得注意的是,在ACS的發生發展過程中,STEMI和NSTE-ACS的機制存在一定差異。STEMI主要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單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內不穩定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管腔急性閉塞[5,6]。少數患者雖無嚴重的粥樣硬化病變,但存在持續的冠脈痙攣,同樣會引發STEMI。而NSTE-ACS的病理生理基礎主要是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者易損斑塊破裂、糜爛導致血栓形成,隨后伴隨不完全的冠脈堵塞,引起冠狀動脈血流減少,造成急性心肌缺血[7]。此外,也有少部分NSTE-ACS并非由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所導致,血管痙攣性心絞痛、冠狀動脈炎癥等因素也可引起NSTE -ACS。
ACS抗血小板治療與阿司匹林的臨床價值
由于ACS的本質是心肌氧供需的失衡,因此治療的關鍵是迅速恢復心肌灌注,減輕缺血損傷,改善預后并降低死亡率。STEMI和NSTE-ACS兩者在處理方法上略有差異。具體而言,STEMI的病理表現為冠狀動脈管腔急性完全閉塞,血供中斷,致使供血區域心肌發生壞死。因此,我們必須秉持“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的理念,爭分奪秒地開通梗死相關血管(即罪犯血管),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而對于NSTE-ACS,治療目標在于改善缺血癥狀并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其治療主要包括抗栓治療(涵蓋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調脂,穩定斑塊,同時依據危險分層,適時開展介入治療。此外,心率管理等綜合措施也不可或缺。
在ACS的管理中,抗血小板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余靜教授特別強調,無論是STEMI還是NSTE-ACS,其病理生理過程中均存在膠原暴露,進而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是ACS治療的核心環節。通過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可顯著降低ACS患者的血栓事件風險,國內外眾多指南均將抗血小板治療作為ACS治療的I類推薦[7,8]。在2025年ACC的新版ACS指南中,同樣重點強調了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性[1]。所以,對于ACS患者而言,無論是何類型,無論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療[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盡早、充分且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療均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談到抗血小板治療,就不得不提擁有百年歷史的經典藥物——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為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石藥物,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自問世以來,阿司匹林挽救了無數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尤其在ACS的治療中,阿司匹林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非常明確,其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化酶(COX-1)的活性,阻斷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素A2(TXA2)的過程,從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發揮強大的抗血小板作用。既往眾多臨床研究證實了阿司匹林治療ACS的顯著獲益。例如ISIS-2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單用阿司匹林(160mg/d)治療1個月,可使急性心梗患者35天血管性死亡的絕對風險降低2.4%;若與鏈激酶合用,血管性死亡的絕對風險可降低5.2%,且不會增加顱內出血風險[9]。在新版指南推薦的雙聯抗血小板治療(DAPT)中,阿司匹林依舊占據著核心地位。對于ACS患者而言,若無禁忌證,均應長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療。
阿司匹林腸溶片:
原研品質,為ACS患者保駕護航
阿司匹林對ACS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前市面上眾多的阿司匹林產品中,阿司匹林腸溶制劑在療效與安全性方面展現出了顯著優勢。以原研阿司匹林腸溶片為例,其在原料藥品質、晶型以及輔料種類及質量上均經過了嚴格的大量驗證,確保了藥物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在抗血小板療效方面,原研阿司匹林腸溶片也得到了大量臨床研究的證實;在患者普遍關注藥物安全性上,由于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中,阿司匹林易破壞胃黏膜的完整性,削弱其屏障作用,從而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而原研阿司匹林腸溶片憑借特殊的包衣技術,實現精準腸溶,確保藥物在胃內不釋放,直至到達腸道后再進行釋放,降低了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余靜教授特別提醒,阿司匹林腸溶片的正確服用方式為空腹服用,但不少患者卻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應與食物一同服用。實際上,空腹服用時,阿司匹林腸溶片能夠快速通過胃部,減少在胃內的停留時間。而在餐中或餐后服用時,食物會沖淡胃內酸性環境,并延長藥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反而可能致使阿司匹林在胃內溶解,進而增加對胃組織造成損傷的風險。對于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ACS患者而言,我們始終強調藥物的安全性,使用高品質的原研阿司匹林腸溶片,并反復、耐心地向患者強調正確的服用方法,通過這些舉措,能有效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為長期抗血小板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
患者擔憂怎么破?
優化抗血小板治療有妙招
余靜教授表示,在臨床實踐中,常會遇到患者對阿司匹林存在顧慮,尤其是擔心其“傷胃”。事實上,許多口服藥物都可能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但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只要患者正確使用阿司匹林腸溶制劑,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
為更有效地消除患者的擔憂,余靜教授提出需切實做好以下幾點:首先,積極倡導“共同決策”這一全新理念,其核心在于醫患之間展開有效的交流與溝通,讓患者能夠透徹理解自身病情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案。以ACS管理為例,臨床醫生需要向患者詳細闡釋DAPT的必要性以及大致的治療周期。在解釋過程中,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治療機制,讓他們真正明白接受該治療的緣由,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其次,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管理極為重要。對于出血風險較低的患者,可嚴格遵循指南推薦方案進行治療。而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較高的出血風險,如高齡、合并消化道疾病,以及正在使用其他藥物(如非甾體消炎藥)等。我們需要精準篩選出這些高危患者,加強監測力度并定期復查。在為高危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可考慮聯合使用質子泵抑制劑。但在此過程中,必須高度警惕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細胞色素酶P450抑制劑類藥物,應盡量避免其與抗血小板藥物發生相互作用,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可優選阿司匹林腸溶制劑,從作用機制來看,阿司匹林腸溶制劑在進入腸道的堿性環境后,其包衣才會溶解,藥物得以釋放并發揮功效。相較于普通制劑,阿司匹林腸溶制劑能夠顯著降低不良反應和出血風險的發生率。此外,若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癥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臨床醫生會為其安排相應的檢查,以準確判斷癥狀是由藥物引發,還是存在其他潛在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總結
阿司匹林在ACS治療中至關重要,作為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石藥物,它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事件風險。2025年ACC/AHA等多學會聯合制定的新版ACS管理指南,再次強調了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性和阿司匹林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對于ACS患者,若無禁忌證,均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腸溶制劑能顯著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是長期抗血小板治療的優選藥物。
專家簡介
余靜教授
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蘭州大學心血管病學學科主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首席專家、心衰中心主任、高血壓中心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促會高血壓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高血壓聯盟常務理事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促會心血管病精準醫學分會常委
中華老年醫學會高血壓專委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委員
中國心聯盟高血壓介入治療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專委會高血壓學組委員
甘肅省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甘肅省心力衰竭專科聯盟主任
甘肅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
甘肅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參考文獻:
[1]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 Apr;151(13):e771-e862.
[2]Soehnlein O, Bazioti V, Westerterp M. A Pad 4 Plaque Erosion. Circ Res. 2018 Jun 22;123(1):6-8.
[3]Bentzon JF, Otsuka F, Virmani R, et al. Mechanisms of plaque formation and rupture. Circ Res. 2014 Jun 6;114(12):1852-66.
[4]Scirica BM, Morrow DA, Cannon CP, et al;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Study Group.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lin Chem. 2007 Oct;53(10):1800-7.
[5]Kurihara O, Takano M, Miyauchi Y, et al.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eatures: findings from coronary imaging. J Geriatr Cardiol. 2021 Jul 28;18(7):577-584.
[6]Pasterkamp G, den Ruijter HM, Libby P. Temporal shifts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17 Jan;14(1):21-29.
[7]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4,52(6):615-646.
[8]Byrne RA, Rossello X, Coughlan JJ,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2;44(38):3720-3826.
[9]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nous streptokinase, oral aspirin, both, or neither among 17,18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2.ISIS-2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J Am Coll Cardiol. 1988 Dec;12(6 Suppl A):3A-13A.
更多心血管精彩內容
快來“醫生站網頁版”瞧一瞧
精彩資訊等你來
*僅供醫學界平臺推送,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得轉發或分享非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