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除既往研究中發現的靜脈血栓及高血壓風險外,激素避孕藥的心血管風險又多幾項!
撰文:龍蕾
避孕藥是女性常用的避孕方式之一,但其安全性一直備受關注。近日,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
BMJ)上的大規模研究,通過對丹麥200多萬女性長達25年的追蹤,揭示了激素避孕藥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除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器外,其他激素避孕方式均可能增加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風險 [1] 。這一結果引發了醫學界對激素避孕藥安全性的重新審視。
研究方法采用真實世界數據
這項研究采用了全國性、前瞻性隊列設計,覆蓋了1996年至2021年間丹麥15至49歲的女性,排除了有血栓史、癌癥、肝腎疾病等高危人群[1](圖1)。研究通過丹麥國家注冊系統獲取數據,包括處方記錄、住院診斷和人口統計信息,確保了數據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圖1:納入流程圖
研究將激素避孕藥分為以下幾類:
復合口服避孕藥(含雌激素和孕激素)
純孕激素口服避孕藥
陰道環、貼片
孕激素宮內節育器、皮下植入劑和注射劑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首次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的診斷,并通過統計學方法調整了年齡、教育水平、高血壓、糖尿病等混雜因素。
激素避孕藥的心血管風險不低!
研究結果詳細揭示
1
口服避孕藥中,復合口服避孕藥(COCs)風險最高
缺血性卒中:標準化發病率為39/10萬人年(95% CI:36-42),相比未使用者(18/10萬人年)增加2倍(調整后IRR 2.0,95% CI:1.9-2.2)[1](圖2)。
圖2:與未使用者相比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
心肌梗死:標準化發病率為18/10萬人年(95% CI:16-20),相比未使用者(8/10萬人年)增加2倍(調整后IRR 2.0,95% CI:1.7-2.2)[1](圖3)。
圖3:與未使用者相比心肌梗死的發病率
不同雌激素劑量影響:
20μg炔雌醇的COCs:卒中風險增加1.9倍,心梗風險增加1.6倍[1]。
30-40μg炔雌醇的COCs:卒中風險增加2.0倍,心梗風險增加2.1倍[1]。
孕激素類型影響:去氧孕烯(Desogestrel)和屈螺酮(Drospirenone)的COCs風險較高,但差異不顯著。
2
純孕激素避孕藥(POPs)風險次之:
缺血性卒中:標準化發病率33/10萬人年(95% CI:25-44),調整后IRR 1.6(95% CI:1.3-2.0)[1]。
心肌梗死:標準化發病率13/10萬人年(95% CI:8-19),調整后IRR 1.5(95% CI:1.1-2.1)[1]。
3
非口服避孕方式風險更高
陰道環:卒中風險增加2.4倍(95% CI:1.5-3.7),心梗風險增加3.8倍(95% CI:2.0-7.3)[1]。
貼片:卒中風險增加3.4倍(95% CI:1.3-9.1),但心梗事件太少無法計算[1]。
皮下植入劑:卒中風險增加2.1倍(95% CI:1.2-3.8)[1]。
4
唯一例外:
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器(LNG-IUD)未發現顯著風險增加(卒中IRR 1.1,心梗IRR 1.1)[1]。研究指出可能因其局部作用、全身激素暴露低,避免了系統性影響。
避孕藥“傷心”還“傷身”?
機制探討與既往研究
關于機制,作者在文中探討了雌激素的促血栓作用。并指出非口服制劑(如貼片、陰道環)可能因繞過首過代謝導致更高的雌激素暴露,研究顯示使用復合避孕貼片的女性比使用相應復合口服避孕藥的女性雌激素血漿水平高60%[1]。
無獨有偶,這也不是避孕藥首次證實有心血管危害。既往多項研究已發現:
靜脈血栓栓塞(VTE)風險:復合避孕藥可使VTE風險增加,即使短期使用后也有罕見病例報告[2-3]。
高血壓風險:雌激素可導致水鈉潴留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部分使用者可能出現血壓升高[2]。
除此以外,避孕藥對其他系統健康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在代謝方面,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并改變血脂水平,增加代謝綜合征風險[4];在腫瘤風險方面,長期使用可能輕微提升乳腺癌和宮頸癌發生率[5]。
部分女性還可能出現情緒波動、抑郁等精神癥狀,這可能與孕激素影響神經遞質有關[6];此外,某些長效孕激素制劑可能對骨密度產生不利影響[7]。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存在個體差異,且多數風險在停藥后是可逆的。
如何平衡避孕需求與心血管風險?
研究結論與臨床啟示
這項研究證實,除LNG-IUD外,幾乎所有激素避孕藥均可能增加動脈血栓風險,盡管絕對風險較低[1]。
激素避孕藥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高效避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健康隱患?;谘芯拷Y果,研究建議在臨床實踐中可以采取個體化避孕策略:
對于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肥胖)的女性,應優先考慮LNG-IUD或非激素避孕方式;
而對于健康的年輕女性,在充分告知風險后可考慮使用低劑量COCs,但需定期監測血壓、血脂等指標,并警惕靜脈血栓栓塞和動脈血栓的早期癥狀。
長期使用激素避孕藥的女性都應接受定期健康評估,必要時及時調整避孕方案。
參考文獻:
[1] Yonis H, L?kkegaard E, Kragholm K, et al.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ontemporary hormonal contraception: real-world,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5;388:e082801. Published 2025 Feb 12.
[2] Cameron NA, Blyler CA, Bello NA. Oral Contraceptive Pills and Hypertension: 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Hypertension. 2023 May;80(5):924-935.[3] Moeindarbari S, Beheshtian N, Hashemi S.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in a woman using oral contraceptive pills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 case report. J Med Case Rep. 2022 Jul 4;16(1):260.[4] Marc Bertrand DS, Donald Séverin DB, Floraise Lynda T, Fran?ois Z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Cameroonian women under contraceptive use. PLoS One. 2024 Nov 26;19(11):e0309054.[5] Maurya AP, Brahmachari S.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and reproductive risk factors with breast cancer in Indian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control studies. Indian J Cancer. 2022 Oct 12.[6] Ramadan A, Jarab AS, Al Meslamani AZ, Ahmed Mohamed Moustafa H, Kassem AB, Mohammed A, Osman W, Ibrahim R, Alzoubi KH. Assessment of contraceptive use and side effects among women in five countries across the Middle Eas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urr Med Res Opin. 2025 Mar 8:1-10.[7] Seidman L, Seidman DS, Constantini NW. Hormonal contraception for female athletes presents special needs and concerns. 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 2024 Feb;29(1):8-14.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