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騎行道不落地,驛站的使用率大打折扣。”“標識要足夠醒目。”“停車架材料得和‘生態濕地’對得上色號。”......
近日,在新江灣城街道議事廳內,20余位居民代表、騎行愛好者、企業代表與職能部門負責人圍桌而坐。投影幕布上新鮮出爐的騎者驛站設計圖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這場“家門口的議事廳”,將基層民主協商的智慧注入城市細胞更新。
作為上海市區稀缺的生態型社區,新江灣城正逐步構建“生態+休閑+運動”融合發展新格局。街道以北部區域為核心,沿主干道及社區規劃6個騎者驛站,通過整合便民服務、生態體驗、文化展示等復合功能,打造輻射北片區的騎行服務網絡。前期已完成大量現場調研和專家論證,此次議事會旨在吸納基層智慧優化方案。
議事現場,街道管理辦與設計團隊詳細介紹了驛站選址邏輯與功能定位。與會代表圍繞安全防護、便民服務、生態保護三大維度展開熱議。
橡樹灣騎行愛好者闞勇林表示,新江灣城現階段沒有專業的騎行道路,騎者驛站的規劃建設更需放眼長遠、精準科學。加州水郡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胡凌浩提出在騎者驛站的布局和今后騎行路線的設計上要考慮到早晚高峰人流等因素,并且盡量避開中小學校區附近。戶外裝備企業行者CTO胡偉說,希望配合騎者驛站的建設在周邊重點區域路面做帶反光的減速提醒標識,另外驛站內也可以增加關于騎行者正確佩戴頭盔手套的宣傳提示。
針對老年群體需求,來自睿達路居民區的代表表示,睿達路片區居民以老年人為主,區別于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老年人早鍛煉時間更早,希望驛站結合周邊社區居民的年齡層次和生活習慣,并兼顧新江灣城部分道路狹窄的特點進行規劃。
考慮有大量非新江灣城社區居民前來騎行和觀光,來自同濟大學的社區規劃師建議,驛站的設計建設要一站多能,并在顯著位置用簡明、有辨識度的圖標體現每個站點的功能,讓過往人員一目了然。此外,建議驛站配套的停車架材質需要結合新江灣城生態環保的區域特色,盡量減少使用純金屬反光材料。
來自悠方的代表則分享了悠方商圈打造騎者驛站的成功經驗,建議根據實際使用場景和使用頻率,調整驛站的維修架功能。
相關職能部門現場作出積極回應。區規劃資源局工作人員表示,騎者驛站配套的logo、彩繪圖案的設計可以在轄區居民、企業白領中公開征集,既增加驛站的宣傳力度,也可以擴大驛站的公眾知曉率。區綠化市容局代表表示,部分驛站所在位置與公共綠地重合,后續施工期間綠容部門將提供專業的現場指導。
此外,人大代表石敏指出,騎行已成為兼具社交屬性的全民運動,期待方案充分融合多方建議。政協委員張瑾強調要平衡各方路權,將驛站打造為宣傳生態文明的窗口。
據悉,街道將系統梳理這些意見建議,及時調整設計方案,對暫難實施部分也將重點關注,建立長效機制。作為全過程民主實踐載體,“家門口的議事廳”將持續聚焦民生關切,通過“三聚”工作法(聚焦民情、聚合民智、聚力民心)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增效,為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建設“公園社區”提供實踐樣本。
來源: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