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萬,竟然吃不起面包了。別覺得這是在開玩笑,這可不是玩梗。很多月薪過萬的打工人,站在面包店門口猶豫3秒鐘后,最終還是掏出手機點了份10塊錢的蘭州拉面。同樣是碳水食物,為什么面包價格貴得像理財產品呢?
中國面包均價在短短兩年內,幾乎漲了近百分之百。盒馬16.9元1片的面包,價格比有些人整套早餐都貴。可盒馬卻聲稱定價合理。這樣的漲幅,可不是簡單的物價上漲能解釋的,其背后反映的是生活悄無聲息卻又赤裸裸的波動。
先來看一組讓人震驚的現實數據:2018 - 2024年,主流面包店代表產品的價格平均漲幅達到46%,部分高端單品價格甚至翻倍。在很多二三線城市,一個紅豆面包敢賣到15塊錢,一盒曲奇更是二三十塊。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情況更為離譜。上海的一個生吐司賣到98元,還是基礎款;北京的一家黑全麥土司店,一塊吐司更是高達128元的天價。原來小時候吃的2塊錢面包不是便宜,而是老家面包店還沒搭上資本的快車道。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貴,而是系統性的價格失控。
面粉價格暴漲、牛奶脫銷、奶油缺貨,這些因素直接把面包價格推上頂峰。從面包的核心成本來看,面粉和黃油的價格近幾年一直在上漲,就連奶粉價格也屢創新高。2022 - 2024年,面粉價格漲幅約20% - 30%;因氣候等原因導致產量減少,黃油在國內的價格暴漲超30%;2024年牛奶粉價格波動漲幅約33%。現在做面包的風險比炒股還高,主要原材料價格每天都在跳漲。
但諷刺的是,在法國、意大利、德國這些面包大國,面包從來都是低價剛需。法國傳統法棍面包售價穩定在1歐元以內,德國超市黑麥面包常年打折,一袋1.5歐元能吃很久。其實我們心里清楚,在西方,面包就相當于中國的饅頭,是讓窮人得以生存的食物。可為什么在中國,面包卻成了中產階級用來裝點生活的象征呢?
你以為吃的是面包,實際上吃的是社交貨幣,是對生活方式的焦慮,是想擺脫社畜形象的那點虛榮。面包貴,不是因為你吃得精細,而是因為你還不夠富有,負擔不起社會定義的那種體面。面包漲價的背后,其實預示著中產危機。別以為這只是幾塊面包的事兒,這其實是一種預警,意味著中產生活成本正在失控。
面包代表的是看似精致的消費。咖啡漲價,增加了情緒舒緩的成本;電影票變貴,提高了精神娛樂的門檻;甚至連泡溫泉、坐高鐵、看牙醫,都在對工薪階層說“不”。往深層次看,收入平穩,但消費卻連連上漲。商品消費逐漸走向高端化包裝,然而普通消費者不但沒從中受益,反而被貼上標簽。中產階級消費的幻覺正在瓦解,能自由地吃個98元的吐司,都快成了身份象征。
吃不起面包不再是個笑話,而是中產群體開始下沉的前兆。面包不只是面包,它就像一個經濟體系的漏洞掃描儀。當一塊基礎的碳水制品,被逐步抬高成為高價值消費品,這說明我們的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某些因素改變。不是你變得矯情了,而是市場在悄然將平價日常推向奢侈。
要注意,不是你不想吃面包,而是市場在暗示你,你似乎不配吃這個面包了。而當面包成為一種階級象征,碳水變成精神枷鎖,普通人連早上吃什么都得反復翻看手機比價時,我們真的該問問自己:到底是面包太貴,還是我們的價值被低估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