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選修的《藝術史論》課堂上,老師曾經不止一次講到北京首都機場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這幅壁畫靜靜地矗立1號航站樓的星陽舫餐廳,占據餐廳出口的背面,幾乎整整三面墻。
畫中,傣族人民在潑水節上狂歡的場景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畫面仿佛將人帶入了一個充滿歡樂與祝福的世界。曾經帶來巨大爭議的那三個沐浴的裸體傣家女,她們的自然與坦蕩,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對自由與生命活力的歌頌。
這幅壁畫不僅推動了當代中國藝術復興的先聲,更是展現了一種文化的自信與開放,也讓我對潑水節充滿了無盡的向往。
經過近4個小時的飛行,飛機掠過瀾滄江的翡翠色河道,舷窗外的云層突然裂開,露出西雙版納嘎灑國際機場的輪廓。艙門開啟的瞬間,濕熱的空氣裹挾著菠蘿蜜的甜香涌入鼻腔,這是潑水節前夕的景洪,一座即將被水汽浸潤的邊城,此刻正在經歷熱季的炙烤。
景洪大金塔 | ?視覺中國
其實每當日歷翻過四月,云南南部就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大片柚木樹葉枯焦,橡膠樹落葉,蜥蜴和壁虎在晚間的燈光下也不見蹤影,大自然的生靈在這個熱季,關閉細胞孔,躲避陽光,避免哪怕多一絲水分因高溫而喪失。
走出機場,景洪的街道已浸泡在黏稠的濕氣里。瀾滄江的晨霧裹著羅望子樹的腐葉氣息,像一塊發霉的棉布蒙在臉上。
被水汽浸潤的景洪市 | ?圖蟲:卡卡羅特貓
我在勐泐大佛寺的菩提樹下避難,樹影被烈日煎成碎金,連寺廟的誦經聲都帶著焦糊味。住持康朗溫遞來濕帕子:“擦擦后頸,我們傣族人管這叫‘斷火線’。”街邊的LED屏滾動播放著傣語祝福:如哩金旺(新年吉祥)!
傣族的新年稱為“桑堪比邁”(六月新年),來源于西雙版納當地少數民族信奉的傣歷。傣歷是一種陰陽合歷,融合了漢族的太初歷和古印度歷法元素,形成于公元7世紀。傣歷新年在傣歷6月6日至7月6日之間,對應公歷4月中旬,標志著太陽進入金牛座的春分時節。
景洪大佛寺 | ?圖蟲:陳小羊
可以想象在遠古,古傣王國的星象官會在竹樓頂端觀測“畢宿五”與月亮的夾角。畢宿五也就是金牛座α星,出現在西雙版納的夜空的具體位置,這個變化意味著太陽完成黃道十二宮巡游。辭舊迎新,就是必須用圣水重啟的時間點。傣族老人們至今念叨的“京比邁”(過新年),字面意思竟是“用清水擦亮日晷”!西雙版納勐泐故宮遺址出土的《蘇頂》貝葉經,也用傣文記載著這個驚人的秘密:潑水節是傣族天文臺的年終結算日。
佛塔月色 | ?視覺中國
云南南部和東南亞的潑水的習俗據說起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凈罪儀式,據記載,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迦毗羅衛國。佛陀出生時,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腳踏之處地涌金蓮,隨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示“天地之間,唯我獨尊”,此時,九條龍從天而降,吐清凈水為佛陀沐浴,象征其神圣使命與凈化世間的力量。
佛教九龍浴佛的傳說是潑水節最初的信仰注腳,哪怕在沒有潑水習俗的其他地區,佛教徒也會在這個時間進行浴佛節或者浴佛儀式,源流如一。
佛教的水祝福儀式 | ?視覺中國
后潑水節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居住在熱帶季風氣候中的人們為了應對每年3~5月熱季氣溫飆升的“熱浪期”,本就需要潑水、沐浴這樣的消暑方式。宗教信仰與本土氣候結合,將潑水行為神圣化,同時通過傣歷的演算,賦予了這一時段“辭舊迎新”的意義,佛教的“浴佛”,順理成章成為新年重要環節,信徒以圣水清洗佛像,寓意洗去舊年罪孽,迎接新生。
同時,潑水節期間正值傣族地區水稻生長的關鍵期。傣族均居住在海拔一千米以下的平壩之中,主要分布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氣候屬熱帶、亞熱帶,高濕、溫潤,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悠久的稻作文化與水休戚相關,水之于傣族,猶如草原之與蒙古民族,高原之于藏族,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都來自大自然的靈感和啟發,同時也是對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的適應。
西雙版納潑水節盛況 | ?視覺中國
通過潑水儀式,傣族人祈求雨水充沛、五谷豐登,體現農業文明對自然節令的依賴。由此可見潑水節承載著“水·時間·生命”的宇宙觀,復合多重宗教儀軌和當地生活習慣及氣候特征,正如傣諺所云:“水花盛開處,日晷轉新輪”,每一滴潑出的水,都是對時間秩序的敬畏與禮贊。
翌日,西雙版納曼聽公園旁的總佛寺在晨曦中蘇醒,這是潑水節的第一天,傣語稱為“麥日”。而我此行的使命,不僅是記錄這場全球矚目的水戰狂歡,更要潛入文化肌理,尋找被現代化浪潮沖刷的民族記憶。
在總佛寺的經堂內,貝葉經軸正被緩緩展開。這是用特制的鐵筆在棕櫚科植物貝葉棕的葉片上用傣泐文刻制而成的書籍,記載著佛教經典和民間文化。據調查西雙版納有佛寺500多座,收藏保存的貝葉經多達五萬余冊,翻開貝葉經誦經,是每到重要時間節點虔誠向佛朝覲的神圣時刻。
將水倒進僧人手中,是祈愿,也是一種祝福 | ?視覺中國
經堂的誦經聲漸漸平息,僧人們魚貫走出大殿,赤足踏上被露水浸潤的青石階。為首的僧人手中的銀缽盛著從瀾滄江取來的“新年第一瓢水”,水面漂浮的茉莉花瓣正隨步伐輕輕震顫,緩緩從鎏金的佛像上澆下,完成浴佛儀式。
接下來,眾多傣族少女頭頂銀缽,將從瀾滄江取來的“圣水”,倒入金缽供奉于佛前。僧侶手持茉莉花站在兩旁,誦經聲與風鈴聲交織。信徒們雙手合十,用指尖蘸水輕點額頭,祈求洗去一年的晦氣。
潑水節開始前的取水儀式 | ?視覺中國
我仔細端詳浴佛儀式中的佛,和我們通常見到的寺廟大殿中供奉的佛像不一樣。這里是“太子佛”,釋迦牟尼佛的嬰兒形象,只見小孩模樣的佛站在蓮花座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定格誕生時天地為之震動的場景。
雖然是佛教元素,但傣族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用當地鮮花泡圣水、用竹筒代替傳統佛具,讓佛的形象更貼近傣族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展現的浴佛場景,就像給新生兒洗澡一樣,表達對新生的慶祝,這時的佛就像個吉祥寶寶,讓大家覺得福氣更容易接住。也傳遞一個觀念:佛的智慧和慈悲,人人都能學習和靠近。
設置在公共區域的佛像,供公眾在潑水節期間沐浴佛像 | ?圖蟲:boonroong
宗教儀式之后,僧侶用竹筒將圣水分發給信眾和游客。我學著信眾的樣子,往“吉祥寶寶”身上澆了一勺清水,又蘸水輕點眉心。涼意滲入皮膚的剎那,遠處傳來象腳鼓的悶響,這場神圣的序幕,即將被街頭的狂潮吞沒。
此時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潑水廣場早已蓄勢待發,傣族漢子們敲響象腳鼓,少女們頭頂銀缽跳起孔雀舞,數萬只水桶同時傾瀉,高溫炙烤下的人群,瞬間化作奔騰的江河。前一秒還在佛寺輕灑圣水,下一秒就被高壓水槍噴得睜不開眼,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我看見一位小女孩被潑水的場景嚇哭,她跌坐在水洼里,睫毛掛著水珠抽泣,直到傣族阿姨笑著用花枝輕拂她額頭,說“這是福氣呀”,她才破涕為笑,抄起水盆加入混戰。
人們摩肩接踵共慶這一美好節日 | ?視覺中國
待夜幕降臨,景洪潑水廣場驟然換了副面孔。白日里莊嚴的浴佛臺被腳手架改造成十米高的DJ臺,激光束刺破夜幕,我瞬間被卷入一場液態的賽博朋克狂歡。
臺上DJ將象腳鼓采樣混入《傣迪》的電子節拍,每聲鼓點都像重錘砸向水面,所有人隨著響亮的去聲“shui、shui”的傣語口號瘋狂踩水,傣族姑娘們在水幕中跳起改良版孔雀舞。云南的朋友問我是否明白口號的含義,我傻傻的搖頭,原來他們在高聲呼喊的就是“水、水”,水是傣族熱烈共慶時第一位的!此后,每每懷念起傣家人,那洪厚有力、起伏波動的“水”聲都會在耳旁回蕩。
我的第二站,是德宏,這里潑水節狂歡增加了多民族元素。
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首府芒市,芒市廣場上最初上演的不是潑水的狂潮,而是百名舞者持傘圍成圓圈的傘舞。隨著傣族古歌《贊哈》的悠揚旋律,舞者穿著緊身窄袖的傣錦筒裙,手持花傘優雅入場。傘面上孔雀、蓮花、水滴紋樣是主流,傘骨用竹篾制成,輕巧易旋轉。舞者在廣場中組成變換多樣的圖案,轉動時裙擺如漣漪蕩開,腰間銀鈴隨舞步叮咚作響,這讓我想起彝族火把節,也是穿著節日的盛裝在廣場上,舉著彩傘巡游的行為藝術。
傣族人民載歌載舞,共慶潑水節|?視覺中國
數百名舞者同時快速開傘模擬花朵剎那綻放,收傘時“唰”的一聲,與象腳鼓的鼓點完美契合。傘面向外時如護盾抵御“厄運”,傘面向內則聚攏“福氣”,最后集體拋傘向天,寓意將心愿送達神明。
傘舞結束后,潑水的人群開始盡情狂歡,花傘舞者突然列隊切入人群。她們一邊旋轉花傘擋水,一邊用腳尖輕點地面濺起水花,既參與狂歡又保持優雅,堪稱潑水節最文明的攻擊方式。參加潑水節的傣族和景頗族的未婚男女還通過傘舞互動,姑娘若對小伙有意,會將傘柄上的流蘇輕掃對方肩頭,若旋轉三圈后收傘離開,則暗示“緣分未到”。
撐著花傘參加潑水節的傣族婦女們 | ?視覺中國
廣場的目瑙示棟(祭祀柱)下已聚集數千舞者,隨著铓鑼與象腳鼓的節奏,萬人齊跳“嘎伴光”,舞步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幻化成虹。傣族群眾自是人群中最突出的,傣錦筒裙就是最好的身份說明。他們揚起雙臂,盡情舞動。世居的其他民族也不甘示弱地加入進來,景頗漢子反握長刀作舞杖,銀袍上的隼鳥紋隨肩部抖動似要破空;傈僳姑娘的百褶裙甩出扇形水幕,裙擺暗藏的銅片叮咚成韻。
漸漸地,舞陣散作漫天水珠,廣場中央的超級水炮開始發威。這尊由廢棄糖廠鍋爐改造的“鎮節神器”,能將取自戶撒河的“吉祥水”噴至十層樓高。孩子們尖叫著沖進水幕,像一群在雨中嬉戲的孔雀雛鳥。
潑水節廣場上升起的高空水柱 | ?視覺中國
比起西雙版納,德宏的潑水節帶著更濃的野性。這大概就是德宏的魔法,讓不同文明在水花中發酵,釀出讓人上癮的邊陲“祝福特調”。
從中國云南到湄公河三角洲,潑水節的古老儀式,不僅是傣族、泰族、德昂族等民族的精神圖騰,更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與文明共生的鮮活見證,構成了潑水節被納入非遺名錄的核心價值。
2006年5月,中國傣族潑水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泰國宋干節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緬甸傳統新年潑水節也被正式列入。潑水節非遺身份的確立,既是對傳統的保護,亦是對現代挑戰的回應。
水的流動本是無形的文化隱喻,而今卻需在全球化與在地性、神圣性與娛樂化之間尋找平衡。這場“水的狂歡”,既守護文化根脈,又激蕩時代回響。
泰國宋干節,民眾在街頭接受僧侶的賜福 | ?視覺中國
早在宋干節開始前的半個月,泰國清邁的市政部門就開始為護城河凈化河水,以備假日里的狂歡大戰。
開始前一周左右,清邁市區的街道上開始安裝藍色的水管和水缸,水龍頭可以實現掃碼支付出水,漸漸地,當清邁古城每一個角落都變成水戰的堡壘,改裝皮卡載著水箱和冰磚在街巷穿梭的時候,宋干節的狂歡就要開始了。
參加潑水節的人們各出奇招 | ?視覺中國
清邁狂歡有著獨特的“三連擊”戰術:先用痱子粉糊臉擾亂視線,再用水槍直擊脖頸,最后以冰桶澆頂完成絕殺。
我剛出酒店時,三個涂著熒光彩繪的歐洲背包客大笑著向我扔來的水球,就是裝滿痱子粉的“煙霧彈”!水球半空炸開,白霧彌漫中,睫毛、發梢全粘滿粉末,活像剛從面缸里爬出來。當我如法炮制偷襲別的游客時,他們尖叫著逃跑,滿臉白粉在鏡頭里竟有“喪尸圍城”的喜劇效果。
為了最大程度地輸出“祝福”,啟用了各種裝備的人們 | ?視覺中國
宋干節期間,清邁大街小巷滿布穿著花襯衫或大象褲的人,這已經成為不成文的節日服裝。因為這種著裝體現了泰國文化中的“SANOOK”價值觀。在泰國,sanook不光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宋干節花襯衣在泰語里有專門的名字——Suea Lai Dok,又稱“夏威夷襯衫”,通常由大膽和喜慶的色彩印制而成,圖案在細節上并不完全一致。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軍人和美國流行文化傳入泰國。很快在各個重要的節日被重用。而大象褲以獨特的大象圖案呈現,精致且富有泰國文化特色,色彩鮮艷,讓人仿佛置身于泰國的熱帶雨林中。
參加潑水節時,花襯衫繽紛熱情,大象褲寬松透氣,不僅時尚感滿分,還能在水戰中保持舒適。近年也有商販們呼吁泰國政府將花襯衫和大象褲“申遺”,將其列入泰國軟文化的列表中。
花襯衫配大象褲,參加宋干節最具代表性的穿搭莫過于此 | ?視覺中國
熱帶午后的陽光炙烤著柏油馬路,空氣里彌漫著冰水與痱子粉的清涼氣息。考山路上,本地青年開著改裝的皮卡穿梭街道,車載音響播放著泰式搖滾,后車廂的水槍手們對路人發起“無差別攻擊”,開啟街頭混戰無縫銜接的全球盛宴。
彼時,街角的泡沫機噴出雪山般的云團,電子音浪裹挾著水霧沖擊耳膜。無人機表演與泰拳比賽融入傳統潑水,形成文化復合體驗,年輕人在皮卡后座飲酒起舞,一群穿著傳統筒裙的姑娘突然沖進泡沫,銀飾在陽光下閃成星河。清邁變成潑水狂歡的世界中心。
2024年,中國產的電動連發水槍銷量暴漲,價格從150至800泰銖不等,節日期間,清邁街道兩側布滿水彈補給站,提供5-10泰銖一次的加水服務和防水裝備售賣,7-11便利店也堆滿手機防水袋和護目鏡。游客無需提前準備,只需帶上“一顆度假的心”。
無論是用水槍還是鍋碗瓢盆都并不影響人們的快樂 | ?視覺中國
清邁城東有一條大河,叫做萍河,萍河放水燈也是這座城市的宋干節習俗。放水燈源自古代的祭祀儀式,是泰國民眾表達對佛祖和河神的感激之情的重要方式。
水燈通常使用香蕉葉、竹子、彩紙等天然材料,裝飾上鮮花、香燭和蠟燭,人們將祝福和愿望寫在水燈上,放入河中,讓水燈隨波逐流。泰國人相信,放水燈可以將過去一年的煩惱、罪孽和不幸帶走。這也是泰國年輕情侶們的專屬活動。在月光下,情侶們雙手合十,默默祈禱,希望愛情得到神靈的庇佑。
漂亮的花籃水燈,寄托著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飄向遠方 | ?視覺中國
等到夜幕降臨,萍河邊,萬盞孔明燈在夜幕中冉冉升起。有游客赤足走進淺灘,將水燈輕輕推入河流。我燈盞上的便簽寫著“愿所有傷痕都開花”,身旁有傣族姑娘哼著《月光下的鳳尾竹》,將蓮花水燈放入河流,那一刻,圣潔與喧囂終于達成和解。
入夜,我步行回到民宿,路上耳聞傣族人家傳來水缸舀水的嘩啦聲,他們習慣半夜沖涼,據說子時的井水藏著月亮的涼意。
僧侶在水燈群中祈福誦經 | ?視覺中國
“也許人類靈魂里都住著一只愛玩水的猴子吧”,我一邊走路,一邊琢磨。記得早前看過一些人類學的書籍,記敘了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畔,37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用掌心舀起湖水潑向同伴,水珠折射出人類最早的笑臉,考古學家分析認為,這是刻在DNA里的親水本能。
在熱帶季風氣候濕熱的旱季里,我和被潑水節吸引而來的都市白領一樣,本質上和圍著非洲水源嬉戲的黑猩猩并無不同。水流過皮膚的涼意,激活了哺乳動物最原始的快樂開關。借助節日的狂歡,大家在水中模糊妝容、浸透衣衫,彼此同樣狼狽,性別、年齡、地域的界限瞬間消融。
放飛火燈 | ?圖蟲:陳小羊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上海陸家嘴會誕生“辦公室潑水節”,為何東京社畜專門飛往曼谷找虐。在后工業時代,我們太需要一場合法的集體失控。就像傣族古歌里唱的:“潑出去的是水,留下來的是瘋”。
此刻,無論是曼谷街頭的電子音浪,清邁古寺的晨鐘暮鼓,還是西雙版納雨林的象鳴鼓聲,水的敘事從未停止流動,它正從雨林深處涌向更廣闊的現實空間,就像傣族諺語所說:“水花盛開處,人間皆狂歡”。而我們要做的,或許只是永遠不讓這場狂歡湮滅。
編輯/Lili
文/楊博
圖/見文中標注
新媒體編輯/Tasia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