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種睫毛”已經成為很多女性的日常美容選擇。在社交平臺上,人們常把美睫與美發、美甲并稱為“變美三件套”,甚至還有不少美容博主分享自己在家“種睫毛”的攻略。近日,廣州、河南等地陸續報告了多起因使用人工睫毛而引發白癜風的病例。這些患者此前均無白癜風病史,但在使用人工睫毛不久后,睫毛及部分患者的臨近部位瞼緣皮膚也變白。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孫東杰教授在門診也多次遇到過類似患者。
圖片由AI生成
“變美神器”暗藏“白毛危機”
“種睫毛”,指的是“睫毛嫁接”,也就是把人造睫毛逐根黏貼到自然睫毛上,從而起到睫毛增長、加密、卷翹的美化效果。“種睫毛”通常需要使用快速干燥、黏性較強的黏合劑。
近來,關于“種睫毛”的健康風險,受到越來越多愛美人士的關注。近日,開屏新聞記者搜索網絡平臺發現,因“種睫毛”而誘發白癜風的情況并非個例,而網友態度呈現兩極分化。網友“Daisy7”表示,過去兩年曾經頻繁地“種睫毛”,每次“種”好眼睛都特別不舒服,還發生過眼睛充血的情況,沒多久就發現睫毛變白了幾根。“以前種睫毛都沒啥不適,有一次突然發生過敏,緊接著就長白睫毛,后來全白了。”網友“小紅薯”分享了自己的糟心事,尋求幫助并建議大家“不要種睫毛”。在一些網友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是個人體質問題”。
發病是綜合性的因素造成的
孫東杰教授分析,這些病例使用的人工睫毛等產品中可能含有的丙烯酸酯、乳膠等物質是造成皮膚黑色素細胞破壞、形成白斑的最可能原因之一。他強調,不是所有使用人工睫毛類的產品的人都發病,發病患者本身可能對這些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的易感性,或者幾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發病。
“眼瞼部位由于解剖部位的原因,出現白斑后涂抹藥物、進行激光治療都較困難,所以上述部位治療效果不太理想,白斑很難恢復。”孫東杰醫生也提醒,除了種人工睫毛,白癜風患者或者易感人群穿著塑料拖鞋、佩戴乳膠手套也可能引發接觸部位皮膚白癜風的產生。
“目前市面上用于睫毛嫁接的相關產品,確實存在品種繁雜、成分不明、標準模糊的情況,比如假睫毛、黏合劑。”美容從業者陶敏表示,網絡上很多“種睫毛”攻略中都會提醒“一定要購買、使用不刺激的種睫毛專用膠水”,但感覺“不刺激”的膠水也并非就能保證安全,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前先查看其成分表,并進行皮膚測試,如有不適需及時停用并就醫。
早期規范系統的藥物治療是關鍵
大家對白癜風都不陌生,但不知道的是,白癜風實際上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當人體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攻擊自身正常的黑色素細胞時,就可能會導致黑色素生成減少或喪失,從而在皮膚或黏膜上出現白斑。孫東杰介紹,白癜風通常在2歲以后發病,集中在18歲以下人群,可出現在頭發、睫毛、唇紅、面頰、額頭等多個部位,主要是一個損容性的疾病。
若白斑面積較小、早期發現并接受規范治療,包括藥物、激光、手術等方式,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在白癜風的早期快速發展階段,規范、系統的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白斑面積,但通常需持續治療3至6個月。孫東杰提醒,部分患者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難以堅持,常中途放棄,大大增加了后期的治療難度。
另外,日光曝曬也可能成為白癜風的誘發因素。云南地區紫外線強烈,對紫外線過敏的人群可能因此加重白癜風癥狀,在戶外一定要做好防曬措施。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均衡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雖然白癜風對身體健康的直接危害不大,但它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許多患者在面對外貌變化時,會感到自卑、焦慮甚至抑郁。因此,一旦發現白斑,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開屏新聞記者 閔婕 顏媛
一審 顏媛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