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來自布魯塞爾的消息震驚汽車圈:歐盟同意研究以“最低進口價格”替代此前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反補貼稅。
這一戲劇性反轉,意味著持續近一年的貿易爭端出現實質性緩和,也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注入新變量。
從“關稅壁壘”到“價格管控”
有爆料稱,雙方正圍繞3萬歐元左右的價格閾值展開技術磋商,這一數字較中國車企當前在歐平均售價(約2.5萬歐元)高出20%,標志著歐盟從“關稅壁壘” 向“價格管控”的政策轉向進入實操階段。
2024年10月,歐盟以“中國電動汽車通過補貼獲得不公平優勢”為由,對中國車企加征最高45.3%的反補貼稅(含10%基礎關稅),這一決策被外界視為歐盟在美方壓力下的“站隊”行為。對此,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報告指出,關稅導致德國汽車零部件對華出口銳減28%,并連續多月高強度游說歐盟,促使歐盟釋放 “研究替代方案”的信號。
與傳統貿易壁壘不同,“最低進口價格”機制的核心是建立動態調節的市場緩沖帶。根據歐盟初步框架,若中國車企以高于閾值的價格銷售,可享受與本土企業同等的稅收待遇;若低于閾值,則需按差價補繳稅費。這種機制既避免了高額關稅對歐洲經銷商網絡的沖擊,也為中國車企預留了通過技術升級突破價格天花板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最低進口價格”機制仍需通過歐盟成員國的法律審查和WTO合規性評估。波蘭、意大利等依賴汽車組裝產業的成員國擔心,價格閾值可能導致中國車企將低端車型轉移至東南亞工廠,間接沖擊歐洲產業鏈;而法國則主張將閾值提高至3.5萬歐元,以保護雷諾、標致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間。這種內部博弈使得 “最低價格”的最終落地充滿變數,但也為中歐后續談判提供了利益交換的籌碼。
來自特朗普的“神助攻”
在歐盟為電動車價格機制博弈時,另一邊,美國正用25%的汽車關稅點燃全球貿易火藥桶。3月2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進口汽車啟動調查,一周后關稅正式落地,德國汽車工業瞬間被卷入風暴中心——大眾集團在田納西州的工廠停工待料,奔馳在美國的多條生產線減產40%。更致命的是,美國聯合墨西哥、加拿大推出“北美電池聯盟”,要求電動車電池的60%原材料必須來自北美,直接切斷寧德時代、比亞迪與美國市場的聯系。
這種策略對歐盟形成雙重絞殺:一方面,歐洲車企對美出口面臨45%的綜合稅率,2024年價值384億歐元的德系豪華車滯留港口;另一方面,歐盟電動車產業鏈因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本土含量”要求而失血,Northvolt在瑞典的電池工廠因鋰資源短缺被迫減產30%。
德國經濟部部長哈貝克在歐盟峰會上罕見表態:“如果繼續追隨美國的保護主義,歐洲汽車工業將失去中國這個唯一能平衡的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池組件占比達72%,一旦供應鏈斷裂,本土車企的電動化進程將至少推遲兩年。
戲劇性的是,美國的關稅大棒成為了中歐和解的催化劑。當歐盟計算發現,若維持對華高關稅,2025年電動車市場可能萎縮15%,而同期中國車企在東南亞市場的份額已升至47%,這種“市場雙重流失”風險迫使歐盟重新評估策略。正如法國汽車制造商協會(CCFA)主席盧瓦克?費利克斯所言:“我們不能同時與中美打兩場貿易戰,特朗普教會我們真正的敵人是產業鏈分裂,而非中國競爭者。”歐盟委員會內部報告也承認,美國的單邊主義讓歐洲意識到,唯有與中國合作才能維護全球汽車產業的“三角平衡”,避免淪為美中博弈的犧牲品。
面對美國的壓力,中歐在技術標準領域的隱性合作也正在加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與德國VDE認證機構簽署協議,互認電動車電池安全標準,這意味著比亞迪、寧德時代的產品可憑借中國認證進入歐洲市場,間接規避美國“本土認證”的壁壘。這種 “標準互認” 雖未公開提及貿易爭端,卻為雙方在產業鏈層面的破冰埋下伏筆,凸顯了兩大經濟體在對抗與依存間的微妙平衡。
歐盟反補貼稅的潰敗
回溯2023年9月,當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宣布啟動反補貼調查時,歐盟還滿懷著“復制光伏關稅勝利”的自信。但電動車產業的復雜性遠超預期:中國車企的成本優勢并非來自政府補貼,而是源于完整的產業鏈——從的鋰礦開采,到電池生產,再到電控系統,每輛出口歐洲的電動車背后,是3000+家中國供應商的協同作戰。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歐電動車出口中,82%的零部件成本發生在境內,所謂“補貼傾銷”不過是產業競爭力的誤讀。更關鍵的是,中國車企在研發投入上早已超越歐盟同行,2024年研發強度達6.8%,是大眾、寶馬等企業的2倍,技術驅動的成本優化才是價格優勢的核心。
有觀點認為,歐盟“選擇性征稅”的政策漏洞更是加速了自身策略的潰敗。特斯拉上海工廠被單獨核定7.8%的稅率,而比亞迪、吉利等中企卻面臨17%~35% 的重稅,這種 “區別對待”引發連鎖反應:特斯拉在歐洲的市占率從2023年的12%升至2024年的21%,成為最大受益者;而歐盟本土品牌如雷諾-日產聯盟,因電動化滯后,市占率跌破15%,倒逼歐盟不得不承認“保護政策養肥了美國車企,坑慘了歐洲自己”。德國《明鏡周刊》披露,歐盟委員會內部曾就是否將特斯拉納入統一稅率進行過12次閉門會議,最終因擔心美國報復而妥協,這一決策被視為政治對產業理性的綁架。
關稅實施后的市場反彈更讓歐盟始料未及。中國車企迅速調整策略:MG品牌在英國推出插電混動車型,價格比同級德系車低30%,2024年四季度銷量上漲120%;比亞迪與匈牙利政府達成協議,在德布勒森工廠實現 “電池本土化”,規避關稅后成本僅增加8%。更具顛覆性的是,小鵬汽車通過“技術授權”模式曲線進入歐洲——與荷蘭代工廠合作生產搭載XNGP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以“技術溢價”覆蓋成本上漲,單車利潤反而提升5%。這種“政策倒逼創新”的效應,讓歐盟不得不重新審視貿易保護的本質:當市場規律被行政干預時,受傷害的往往是政策制定者自身。
歐盟的潰敗還體現在法律層面的被動。上汽、比亞迪等企業聯合向WTO提起訴訟,指控歐盟反補貼調查存在“程序不公”和“事實誤判”。WTO爭端解決機制披露的文件顯示,歐盟在計算中國車企補貼時,錯誤地將研發費用抵扣視為“直接補貼”。這一法律訴訟若勝訴,不僅可能推翻現有關稅,而且還將對歐盟未來的貿易保護措施形成制度性約束,迫使歐盟在制定政策時更加注重合規性與科學性。
在裂縫中重建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最低進口價格”機制遠非終點,而是新博弈的起點。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對歐盟汽車加征200%關稅時,歐盟的政策天平仍在搖擺;當中國車企在歐洲加速本地化時,歐盟又在醞釀新的 “數字服務法案”,要求車載數據必須存儲在歐盟境內。這種“邊合作邊博弈”的新常態,考驗著企業的戰略韌性。
比亞迪的“三重防御體系”或許提供了范本:在匈牙利建立35萬輛產能的工廠(規避潛在價格約束),與德國巴斯夫合作開發無鈷電池(滿足環保標準),在荷蘭設立歐洲數據中心(應對數據新規)。這種策略,讓比亞迪2025年一季度在歐洲的訂單量環比增長85%。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產業生態層面。歐盟正在推動的“汽車云聯盟”,試圖將中國車企的數據鏈排除在外;而中國發起的“全球電動汽車標準合作組織”,已吸引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加入。當技術標準成為新的地緣政治工具,中立的第三方市場(如東南亞、中東)正在成為爭奪焦點。越南、泰國的電動車市場已出現中歐車企“背靠背”建廠的奇觀,中國長城與寶馬在泰國共享工廠,比亞迪與大眾在越南毗鄰設廠,這種“競合共生”的新生態,正在改寫傳統的產業競爭模式。
對于歐洲消費者而言,這場貿易博弈帶來的則是更豐富的產品選擇。過去一年,德國市場上中國品牌電動車的平均續航里程從400公里提升至650公里,智能座艙功能增加3倍,而價格僅上漲15%。這種“技術普惠”效應,正在打破歐盟本土車企的技術壟斷,倒逼大眾、奔馳加快電動化轉型。德國汽車管理中心調查顯示:“62%的德國消費者表示,若中國車企能提供與德系車同等的技術體驗,愿意接受3萬歐元以上的售價。”這也為中國品牌的高端化突破提供了市場基礎。
站在全球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中歐的這場博弈揭示了一個硬道理: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單純的貿易保護只能延緩競爭,無法阻止技術變革的趨勢。當歐盟開始研究“最低進口價格”機制,當中國車企開始加速技術本地化時,雙方都在尋找“競爭共存”的新平衡。未來的汽車產業,不會是單一市場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極生態的共生演化。那些能在規則裂縫中構建技術護城河、在地域沖突中織就供應鏈網絡的企業,終將成為真正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