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 草書長卷《待漏院記》
尺寸:27.5×472.5cm
鈐印:祝允明印、祝氏希哲、長洲
款識:正德丙子歲秋日,枝指道人祝允明書于廣州官舍之望海亭中。
祝枝山草書待漏院記。蒲華題簽。
“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獨雄三吳。”這是前人對“明代草書第一人”祝允明書藝的熱情稱贊。祝允明書法“臨池之工,指與心應,腕與筆應,”“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如綿里鐵,如印印泥。”這些前人的評價,大致可以用來形容他的《草書待漏院記》。此卷作于正德十一年丙子,祝允明五十七歲廣東任上,正是他泛瀾百家,出入變化而生面自成之時。因此,信手書來,如水流花開,起倒自然而繽紛滿目。吳昌碩稱其“書勢遒逸樸茂,亦醇亦肆,”李瑞清則云:“無一筆不合法度。”皆知者言。
1、蒲華(1839-1933)跋:數十年來屢獲見祝京兆草書大幅,筆勢飛舞,氣魄沉雄,直欲舒張羲獻,抗衡旭素,殆靈奇所毓,起伏不凡。鮮于伯幾無此豪橫,青藤老人無此神化。然輒寥寥二三十字,莫若此書《待漏院記》字之精且多也。長篇累牘,不下素師千文。無城劍氣,滄海珠光,信然。光緒庚子(1900年)冬日,蒲華跋。鈐印:蒲華印、作英
2、李瑞清(1867-1920)跋:祝枝山小楷,雖學晉人,然上兼鐘法,余曾見徐紫珊舍人所藏《洛神賦》卷子,直勝宋仲溫,古樸蕭淡,有明一代莫與之京也。草書多學素師,平日所見怒張狂怪,微嫌獷氣。霞峰先生出示此,初視疑為困學齋鮮于翁得意之作,無一筆不合法度,況此長篇巨制,誠鴻寶也。清道人。鈐印:清道人
3、吳昌碩(1844-1927)跋:祝希哲少與徐昌谷、唐子畏齊名,明史稱其工書法,名動海內。五歲作徑尺字。生而枝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以弘治五年舉于鄉,久之不第,授廣東興寧知縣,捕戮盜魁,三十余邑以無警,稍遷應天通判。此卷自題“正德丙子秋日書于廣州官舍”,則之官興寧時矣。正德丙子上距弘治壬子十有八年,與史所云“鄉舉不第,久乃授官”正合。書勢遒逸樸茂,亦醇亦肆,固當與衡山雁行。宋王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宗朝舉進士,為右拾遺。遇事敢言,以直躬行道為己任。《待漏院記》之作,自發抒其襟抱;希哲書之,則亦中之所存,有默契于微者耳。二峰先生屬題于海上禪甓軒,時丁巳(1917年)二月,吳昌碩年七十四。鈐印:吳俊之印、吳昌石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