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一吹,沙塵又來。2025年的這場沙塵暴,從北京的黃天到廣州的土腥味,讓大半個中國都“吃了一嘴沙”。有人調侃:“這沙子,怕不是從蒙古高原快遞來的吧?”玩笑歸玩笑,蒙古高原的沙漠化問題,卻實實在在地讓中國捏了把汗。蒙古國,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僅340萬,經濟靠放牧和挖礦,草原卻一天天變成沙漠。沙塵暴從那兒刮來,翻過高山,席卷中國,有人甚至悲觀地說:“只要有蒙古在,中國的沙塵暴問題就無解!”真是這樣嗎?
蒙古沙漠化是沙塵暴的推手,但不是全部
蒙古高原,亞洲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偏偏成了沙塵暴的“發動機”。蒙古國經濟落后,游牧業和采礦業讓草原傷痕累累。數據顯示,蒙古40%的土地已沙漠化,裸露的黃土被冬春的西北風一卷,直奔中國華北、華東,甚至遠到廣東、海南。2025年這場沙塵暴,珠三角的藍天都罕見地蒙上了灰霾,空氣污染指數一度飆升。
2023年,蒙古國的一場大風,直接讓北京的PM10濃度超標10倍,市民出門像在“吞土”。科學家分析,沙塵的源頭有三成來自蒙古,剩下的來自中國西北的沙漠。蒙古的生態破壞,就像給沙塵暴按下了“加速鍵”,但中國自己的荒漠化問題,也不是沒責任。所以說,蒙古的沙漠化是沙塵暴的“幫兇”,但光盯著鄰居,不修自家籬笆,沙塵照樣來敲門。
中國的治沙成績亮眼,但獨木難支
中國防沙治沙,堪稱世界奇跡。從1978年啟動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到如今的退耕還林、草方格固沙,中國人用半個世紀的汗水,把荒漠化趨勢扭轉過來。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從每年擴展1萬平方公里,變為每年縮減2000平方公里。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從黃沙漫天到如今綠樹成蔭,成了全球治沙的“中國名片”。2024年,聯合國還給中國頒了“地球衛士獎”,點贊這番綠色奇跡。
甘肅的八步沙林場,三代人接力種樹,把10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沙塵暴來的次數少了,強度也弱了。可2025年的這場沙塵暴,卻讓大家發現:中國的努力再大,也擋不住蒙古高原的“沙塵快遞”。三北防護林再密,燕山、秦嶺再高,也攔不住上風向的黃沙。所以說,中國治沙是“獨奏”,可沙塵暴是“合唱”,少了鄰居的配合,再美的旋律也缺了和聲。
跨境生態問題,合作才是解藥
沙塵暴不認國界,治理也不能畫地為牢。蒙古的沙漠化,根子在經濟結構單一,游牧和采礦讓草原不堪重負。可指望蒙古自己掏錢治沙,談何容易?一個人口不到上海零頭的國家,哪來資金和技術?但如果放任不管,中國的華北平原、長三角、珠三角,還得年年“吃沙”。這不是蒙古一家的事,而是東亞的共同難題。
非洲的“綠色長城”計劃,11個國家聯手種樹,擋住了撒哈拉沙漠的南侵。2015年以來,非洲荒漠化面積減少了10%,連雨季都變長了。中國也幫了忙,提供了無人機監測和節水灌溉技術。這說明,生態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能搞定的。蒙古的沙漠化,何不也來個“東亞綠色聯盟”?中國出技術,韓國日本出資金,蒙古出土地,大家一起把沙塵暴摁住。所以說,沙塵暴不問你我,治理卻需你我。單打獨斗是死路,握手合作才有出路。
結語
“只要有蒙古在,中國的沙塵暴問題無解?”這話聽起來扎心,卻未必是真相。蒙古高原的沙漠化確實是沙塵暴的“發動機”,但中國自己的荒漠化問題,也得繼續啃硬骨頭。中國的治沙成績舉世矚目,可獨木難支,擋不住跨境的黃沙。未來的路,不在抱怨鄰居,而在拉手合作。想象一下,如果中國把治沙經驗帶到蒙古,幫他們種上防護林,搞點光伏發電,草原變綠了,經濟也活了,東亞的天空會不會更藍?沙塵暴不是天災,是人禍;不是無解,是缺了合作的鑰匙。讓我們少點責怪,多點攜手,沙塵暴的日子,終會成為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