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資產負債規模的穩定增長和負債結構的不斷優化,建設銀行盈利持續改善,凈息差邊際企穩凸顯經營質效領先同業。建設銀行在盈利能力、綜合化經營和轉型發展等方面都起到行業標桿作用,國有大行中流砥柱作用持續凸顯,建設銀行的股息價值和轉型成效值得長期關注。
楊練/文
2025年3月28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24年度經營業績:2024年,建設銀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主動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培育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積極探索低利率環境下的內涵式、集約式發展路徑,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整體經營穩健有序,各項業績符合預期,凈利潤和核心指標表現良好。
建設銀行2024年實現凈利潤3362.82億元,同比增長1.15%;凈利息收益率、平均資產回報率、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成本收入比、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均處于同業領先水平。不良貸款率為1.34%,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占比1.89%,較上年下降0.5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33.6%,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在提質增效做好金融服務方面,建設銀行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成為業務發展亮點。科技相關產業貸款余額超過3.5萬億元,承銷科創票據72期,承銷規模190.13億元;綠色貸款余額達到4.7萬億元,增幅20.99%;普惠金融貸款余額為3.41萬億元,服務客戶336萬戶,較上年增加18.51萬戶。
此外,建設銀行還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民營企業貸款余額為5.99萬億元,增幅11.01%;制造業貸款余額為3.04萬億元,增幅12.25%;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2.84萬億元,增幅26.63%。
2024年,建設銀行的社會形象持續提升,個人業務連續三年蟬聯《亞洲銀行家》三項綜合性大獎。大力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榮獲《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創金融服務銀行、《環球金融》中國最佳投資銀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明晟(MSCI)ESG評級躍升至AAA,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可持續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盈利持續改善 息差邊際企穩
截至2024年年末,建設銀行資產總額達到40.57萬億元,增幅5.86%;發放貸款和墊款凈額為25.04萬億元,增幅8.48%;負債總額為37.23萬億元,增幅5.9%;吸收存款余額為28.71萬億元,增幅3.83%。活期存款占比42%,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存款付息率為1.65%,同比下降12BP,付息成本明顯改善。
2024 年,建設銀行堅決落實監管導向,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實現信貸平穩增長,均衡投放,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較年初新增 1.98 萬億元,增速 8.3%,高于全市場信貸增速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持續鞏固大零售貸款市場領先優勢,量價合理匹配。個人類貸款合計及其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信用卡貸款余額均保持可比同業領先,個人住房貸款投放量保持市場前列,個人消費貸款新增同業領先;持續做好普惠領域金融服務,金監總局口徑普惠貸款余額3.41萬億元、累計投放4.79萬億元,均保持市場領先;個人類貸款及普惠金融貸款收益率持續保持可比同業較優水平,是穩定建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壓艙石。
得益于資產負債規模的穩定增長和負債結構的不斷優化,建設銀行盈利持續改善,2024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0.9%,較前三季度0.1%的增幅走闊0.8個百分點,主要與營收回暖尤其是凈利息收入韌性顯現有關。在非息收入方面,建設銀行2024年非息收入同比上行5.1%,延續正增長;非息收入占比為 19%,同比提升1.8 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盈利穩健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銀行2024 年其他非息收入表現持續亮眼,實現收入 338 億元,同比增加 211 億元,增幅為50.6%,仍保持高增長。公司主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抓住市場機會,主動調整金融資產總量和結構,金融投資及交易類業務收益增加較多;另一方面,加強保險、結構性存款等成本管控,相關支出同比下降。
建設銀行2024年全年凈息差為1.51%,息差邊際企穩,繼續保持可比同業領先水平。截至2024年年末,建設銀行行資負兩端擴張穩健,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5.9%,貸款同比增長8.5%,其中,公司貸款和零售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為3.6%、1.2%;負債端存款同比增長3.8%。從結構上看,定期存款占比為54.9%,較三季度末回落1.8個百分點,存款定期化得到邊際改善,為息差企穩打開空間。
2024 年,建設銀行結合市場利率變化,堅持調整優化資產負債業務結構、提高貸款定價能力,為息差指標平穩運行奠定良好基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持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2024 年,建設銀行持續壓降低收益的同業資產運用,高收益的貸款、債券等核心資產占比進一步提升,建設銀行集團口徑貸款及金融投資日均余額占生息資產比重同比上升 1.3%。特別是高收益的地方政府債券增長較快,延緩了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下滑,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降幅明顯低于國債收益率降幅。
二是加強貸款定價管理。通過采用貸款的差異化管理政策,積極培養市場化和精細化的定價能力,人民幣貸款收益率保持同業前列。
三是合理控制負債成本。通過計劃考核等措施,優化負債期限結構,控制長期限定期存款增長,鼓勵吸收低成本的高價值存款,低成本結算性資金占比顯著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保持四大行前列,存款付息成本較上年有所下降,為全年息差指標平穩運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營業績穩中有進 經營亮點獲市場關注
2024年,建設銀行經營業績穩中有進。穩的態勢持續鞏固,建設銀行克服了利率下行的挑戰,凈利潤年內逐季企穩回升,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5%,核心指標均衡協調,ROA、ROE、資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都繼續保持穩定。在進的方面,總資產、總負債的增速均為5.9%,資產規模邁上了40萬億元大關。建設銀行推動了輕資本輕資產業務的轉型,非息收入占比19%,同比提升了1.8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建設銀行在業務經營和業績表現上有以下三個引起市場關注的亮點:
第一,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均衡發展。在穩定凈利息收入方面,統籌平衡量價結構,保持量的合理增長,提升風險定價能力。2024年,建設銀行生息資產日均余額達到39.1萬億元,同比增長8%。新發放非貼貸款、普惠貸款利率、人民幣債券投資收益率保持可比同業領先,為 NIM 保持較優水平奠定良好基礎。優化生息資產結構,貸款、金融投資占比 88.5%,同比提升 1.3 個百分點。
從資產端來看,2024年,建設銀行生息資產同比增長5.75%,其中貸款同比增長 8.33%,在2024年信貸擠水分和零售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增速同比下滑較多,對公和零售貸款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零售端主要受按揭拖累,但消費貸和經營貸隨著促消費政策的深化和小微個體戶覆蓋的推進,實現了高增長;對公端增速小幅放緩,普惠金融、縣域等重點領域依舊實現較高增速。另外,投資類資產保持較高增速,與行業趨勢一致,主要增量在配置戶。2024年其他非息收入實現高增長,同比增長50.56%,主要增量收益來自交易戶浮盈和配置戶收益兌現。
從負債端來看,在“手工補息”的影響下,建設銀行加大力度獲取主動負債,發行債券規模實現較高增長,負債成本改善,尤其是2024年全年對公活期存款成本率和個人定期存款成本率較上半年分別壓降9BP、8BP,負債端成本改善成效顯著,有效對沖資產端因市場利率下滑的影響,從而帶動全年息差邊際企穩。
另一方面,深化綜合金融服務,提升非利息收入貢獻。積極把握財富管理、消費金融等發展機遇,以服務創造價值,為客戶提供多元金融服務,2024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049億元;其中,網絡支付、信用卡、托管等保持較高貢獻。同時,密切跟蹤股市、債市、匯市等市場變化,加強前瞻主動管理,優化配置結構,實現其他非息收入 338 億元。
第二,壓降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齊發力。實施資金穩固行動,抓好企業級資金大循環,筑牢客戶賬戶基礎,加力拓展低成本結算性資金。公司客戶突破 1100 萬戶,單位人民幣結算賬戶總量突破 1600 萬戶,個人全量客戶超 7.7 億。核心存款穩步增長,境內人民幣存款日均余額 27.6 萬億元,增速 6.5%;通過優化負債結構,境內活期存款占比 44%,保持市場領先;付息成本明顯改善,存款付息率為1.65%,同比下降12BP,為2020 年以來最低水平。
此外,在降低運營成本方面,建設銀行強化全面成本管理,提升成本開支效率,經營費用管控取得實效。2024年成本收入比(國際準則口徑)為29.58%,保持同業領先水平。經營費用同比增長 1.7%,近三年年均復合增速低于 1%。強化統籌管控, 壓縮一般性開支,提升成本開支質效。同時,支持戰略推進和客戶賬戶拓展,金融科技投入占經營收入比例 3.35%,近年來持續保持在3%以上。
第三,防范化解風險,著力降低信貸成本。建設銀行堅持把防范化解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資產質量保持穩定。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不良貸款率為1.34%,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環比回落1BP,保持穩健,其中,對公貸款不良率為1.65%,較二季度末改善4BP,主要是傳統基建、房地產等行業不良貸款率改善較多。
通過優化“三道防線”協同控險機制,加強集團一體化風險防控,建設銀行前瞻主動應對風險形勢變化,有序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堅決打好資產質量管控主動仗,保持了資產質量平穩可控。
從各項前瞻性指標來看,2024年年末關注貸款率為1.89%,較上年下降0.55個百分點,較二季度末改善18BP;撥備覆蓋率為233.6%,環比下降3.43個百分點,由于不良貸款率保持穩定,疊加關注貸款率獲得改善,建設銀行撥備安全墊仍較為夯實。
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更穩定、更有韌性的金融系統成為實現金融強國的基石。建設銀行始終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風險治理架構,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邁向“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銀行”
從市場角度分析,在當前投資者更青睞于低波紅利資產的背景下,穩定分紅是銀行股內在投資價值和可持續經營的具體體現。建設銀行一貫高度重視投資者回報,堅持以持續、穩定的現金股息回饋廣大投資者,自2007 年上市以來,累計派息金額超 1.25萬億元。2024年,建設銀行擬向全體股東派發現金股息每股人民幣0.403 元(含稅),現金股息總額 1007.54 億元。其中,中期股息 492.52 億元,每股股息 0.197 元;末期股息 515.02 億元,每股股息 0.206 元。
建設銀行分紅派息政策將保持兩個“穩定”:一是分紅比例穩定。近年來現金股息占歸母凈利潤比例穩定在 30%,近五年 A 股股息率保持在 5%以上,H 股股息率保持在 6%以上,跑贏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和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長期價值投資標的。二是分紅頻次穩定。2024 年,建設銀行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實施中期分紅,將分紅頻次由一年一次調整為一年兩次,2024年中期分紅派息工作已于2025年春節前全部完成。
未來,建設銀行將繼續保持一年兩次的分紅頻次,讓廣大投資者能夠及時分享發展紅利,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下一步,建設銀行將扎實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綜合經營管理水平,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對銀行而言,價值創造離不開持續穩定的資本支持。3月30日,建設銀行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引入財政部戰略投資的議案,旨在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保持關鍵指標均衡協調,提高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次發行的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50億元(含本數),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補充本行的核心一級資本。
此次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四家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是2024年9月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央對國有銀行的堅定支持,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國有大行資本實力,提升銀行穩健經營能力和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本次注資有利于支持國有大行把握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機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銀行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
截至2024年年末,建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4.48%,總資本充足率為19.69%,資本回報率為10.69%,位居國有大行前列,在國際同業中也處于較優水平。此次增資將進一步夯實建設銀行資本基礎,更好滿足第二階段TLAC達標要求,有助于建設銀行進一步增強風險抵補能力,優化資本結構。
據了解,本次建設銀行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的價格為9.27元/股,高于3月28日收盤價8.52元/股。針對本次增發的溢價問題,建設銀行回應稱:“本次建設銀行發行價格在A股市場交易價格基礎上予以適當溢價,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建設銀行長遠發展的堅定支持,有助于提振市場對建設銀行和行業的信心。”
建設銀行強調指出:“本次建設銀行發行價格是在統籌考慮原有股東和增資股東的利益、市凈率、資本補充規模、市場形勢等因素,會同定向增發對象合理確定的,兼顧了原有股東、增資股東利益。建設銀行此次增資對原有股東每股收益攤薄比率較小,但增資定價較A股當前市價溢價較高,有效保護原有股東利益。”
從外部評價的角度來看,2024年,建設銀行明晟(MSCI)ESG 評級再獲提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是全球市值前十大銀行中唯一獲得 AAA 評級的銀行,也是中國內地銀行首次取得此最高評級。
ESG理念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其核心要義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高度契合。近年來,建設銀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將 ESG相關要素與傳統銀行經營的有機融合,走出一條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經驗的 ESG實踐之路,推動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建設銀行在 A+H股上市,ESG 機構投資者持股占比較高,面臨更高的監管要求、市場期許和社會期盼。2024年以來,相關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交易所陸續出臺ESG 領域的系列監管規定,對 ESG 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建設銀行將堅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將 ESG 工作與服務實體經濟、做好“五篇大文章”緊密結合,充分發揮 ESG 要素對完善治理架構、優化業務經營、強化風險管理的推動作用,在成為“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銀行”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為全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自身力量。
2024年,在信貸擠水分和弱需求的背景下,建設銀行規模擴張雖有所放緩,但負債端成本壓降帶動息差企穩,資產質量相對穩健,總體經營底盤仍穩。基于此,招商證券指出,2025年,隨著政策的不斷發力,實體經濟逐漸回暖,建設銀行各項經營指標有望持續改善,配置價值仍在,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本文刊于04月05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