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天剛剛參考消息報道——美財長稱:美中沒有理由分離。
15日路透社和法新社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14日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中美兩國經濟“脫鉤”的風險時表示,美國和中國經濟沒有理由分離,兩國之間有可能達成“一項重大協議”。
貝森特承認,與中國達成協議的難度比其他國家更高,因為“中國既是我們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也是我們最大的軍事競爭對手”。
美方的話可信嗎?面對中國凌厲的攻勢,是黔驢技窮還是緩兵之計?
一、特朗普凌晨推文,無計可施的恫嚇游戲
北京時間周一凌晨,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演了一出"變臉秀",突然將中國稱作"敵對貿易國家",字里行間充斥著前所未有的激烈措辭。這種180度的態度急轉,像極了街頭混混耍橫不成后的氣急敗壞——明明上周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剛宣布對手機、電腦等產品"暫時豁免"關稅,轉眼間又要搞什么"半導體關稅"。這種朝令夕改的戲碼,活脫脫把國際貿易當成了過家家。
仔細拆解這則推文,實則滿紙荒唐言:所謂"20%芬太尼關稅轉移"不過是盧特尼克周日言論的復讀;對中國"最糟糕對待"的指控更是老調重彈。
最諷刺的是,當市場最關心的125%"對等關稅"是否取消、半導體關稅何時回潮等實質問題,特朗普這位自詡"交易大師"卻玩起了"顧左右而言他"的把戲。這種虛張聲勢的表演,就像賭徒輸光籌碼后猛拍桌子的模樣,除了暴露內心的焦躁,再無他用。
二、特朗普關稅工具箱見底,美式霸凌的末路狂奔
當前特朗普團隊的對華策略,儼然陷入"加稅-反制-豁免-再加稅"的死循環。
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周日接受ABC采訪時,嘴上說著"暫時豁免",轉眼就預告"一兩個月內實施半導體關稅"。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政策搖擺,與其說是戰略謀劃,不如說是走投無路下的應激反應。就像困獸在籠中反復沖撞,既撕不破中國筑起的防線,又平添了自家經濟的累累傷痕。
事實擺在眼前:美方關稅武器庫早已彈盡糧絕。從大豆到鋰電池,從口罩到波音飛機,四年來能打的"關稅牌"打了個遍。如今連"暫時豁免"都要拆東墻補西墻——這邊剛給手機電腦松綁,那邊就急吼吼要給半導體套枷鎖。
這種拆解自家產業鏈的瘋魔操作,連《金融時報》都看不下去,直言特朗普正在把關稅大刀掄成"經濟核彈",恨不得把全球經濟炸回石器時代。
三、美產業鏈真相,百萬美國人擰螺絲?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當屬盧特尼克那個"百萬美國人擰螺絲造iPhone"的世紀謊言。這位商務部長上周還在暢想"偉大的美國技術工人修理自動化設備",仿佛只要關稅大棒一揮,就能讓富士康流水線瞬間平移北美。
這種反智言論,連蘋果庫克聽了都要搖頭——要知道,中國珠三角半小時車程內聚集著上千家精密零部件供應商,這種生態系統是三十年市場沉淀的結果,豈是靠政客空想就能復刻?
現實數據狠狠抽打著這些幻想家的臉面:盡管美方威逼利誘,2023年中國仍貢獻全球67%的智能手機、75%的筆記本電腦產量。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單廠產能突破95萬輛,相當于德國柏林和美國得州工廠總和的兩倍。
這些鐵的事實證明,所謂"制造業回流"不過是政客們自欺欺人的童話故事。當盧特尼克們陶醉在"美國技術工人修機器"的幻想中時,中國工程師正在攻關3納米芯片,比亞迪生產線正以每4.5秒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速度改寫全球產業版圖。
四、中國教科書式反制:稀土管制背后的東方智慧
面對美方關稅訛詐,中方的反擊堪稱現代貿易戰的教科書案例。當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張牙舞爪時,中國反手祭出稀土出口管制——這個被稱作"工業維生素"的戰略資源,中國掌控著全球90%的精煉產能。
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反制,讓美方瞬間體會到"卡脖子"的窒息感:洛馬公司的F-35生產線因釹鐵硼短缺被迫降速,通用電氣風電項目因鏑供應中斷緊急叫停。
更精妙的是,中國始終保持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戰略定力。
當特朗普團隊在關稅數字上做文章時,我們穩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加速"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增長13.9%,對"新三樣"產品出口激增42%。這種"以開放破封鎖"的智慧,恰似太極拳的借力打力——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開門納寰球。
特朗普團隊或許還沒意識到,他們的關稅大棒早已變成反向七傷拳。耶魯大學的測算顯示,所謂"對等關稅"將導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年均損失2100美元——這相當于普通家庭半年的汽油開支,或是孩子兩年的課外輔導費用。
在加州奧克蘭港,堆積如山的中國集裝箱正在訴說殘酷現實:由于25%的額外關稅,美國零售商要么咬牙消化成本,要么將漲價轉嫁給消費者。沃爾瑪高管直言:"我們正經歷四十年未遇的定價困局。"
更嚴峻的危機在資本市場發酵。盡管美聯儲瘋狂加息,美國4月CPI仍頑固維持在3.9%高位。蘋果、特斯拉等巨頭市值合計蒸發超萬億美元,背后是投資者對"中美科技脫鉤"的深度恐慌。
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戲碼,連美國商會都看不下去,其最新報告警告:若全面對華加稅,美國將永久性失去1.5萬億美元經濟產出,相當于德克薩斯州全年GDP灰飛煙滅。
五、美方抉擇:孤立中國還是擁抱未來?
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美方必須認清兩個基本事實:
其一,中國市場規模已達47萬億人民幣,相當于美日德總和。寶馬集團斥資150億擴建沈陽生產基地,埃克森美孚百億級惠州乙烯項目投產,這些跨國巨頭的選擇,是用真金白銀為"中國市場不可替代"投票。
其二,中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正在構建橫跨RCEP、金磚、上合組織的全球最大自貿網絡。
這種開放格局,豈是幾項關稅就能封鎖?
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中國占美國貨物貿易總逆差的比值已經連續6年下降,從2018年的47.5%降至2024年的24.6%,同期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逆差大幅增加。2024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總額達1.2萬億美元,同比增加13%,連續四年超過1萬億美元。
事實證明,對華加征關稅非但不能縮小美總體貿易逆差,反而導致美國進口成本上升,進一步擴大逆差。
解鈴還須系鈴人。中方早已亮明態度:要打,從關稅戰到科技戰奉陪到底;要談,隨時歡迎回到平等協商的談判桌。但對話的前提,是美方必須停止"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的幼稚把戲。
畢竟,21世紀的國際貿易不是西部牛仔對決,而是交響樂團的協作演出。當中國已奏響高水平開放的進行曲,美國若還沉迷于關稅恐嚇的單音亂彈,最終只能在全球化樂章中淪為刺耳的雜音。
歷史的審判從不遲到。那些妄圖用關稅筑墻隔絕中國的人,終將被證明是在給自己的棺材釘釘子。
畢竟,當特斯拉上海工廠每30秒下線一輛Model Y,當東盟十國爭相搭乘中國數字經濟快車,當RCEP區域內90%貨物實現零關稅——這些時代強音匯聚成的,正是對美式霸凌最響亮的回答:逆流者亡,順勢者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