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 酷玩實驗室
平地一聲雷,炸掉歐洲夢。
前幾天,德國爆破拆除了自家最先進的莫爾堡火力發電廠,這座巨型能源樞紐,建設總耗資超過30億歐元,折合人民幣240億,裝機容量為1654兆瓦,能夠滿足一座中大型城市的生產生活需求,德國人就這么直接給炸了,一點都不心疼。
更離譜的是,莫爾堡2015年才建成投入運營,對于服役時間普遍長達五六十年的發電廠而言,屬于非常年輕一輩,而且它從未滿負荷運行過,只以極低負荷狀態供電了6年時間,就宣布退役封存,4年后的今天,更是直接遭到了炸毀。240億的投入沒發揮任何作用,完全打了水漂,還搭上了一筆拆除費。
更諷刺的是,莫爾堡的技術含量極高,不僅是德國最先進,在世界也算一流,其燃煤發電效率高達46.5%,遠超40%的平均水平,并且采用了昂貴的煙氣凈化設備,排放物幾乎就只有二氧化碳,并且碳排放較傳統燃煤電廠減少1/4,兼具效率和環保。當初莫爾堡剛剛投入運營時,我國還多次派技術人員前去參觀學習,將其視為榜樣。
現在好了,德國人自己把榜樣炸了。
01 發電廠奇遇記
莫爾堡電廠項目始于2004年,當時德國政府為了獲得更加穩定和充足的能源供應,滿足日益增長的工業生產所需,與跨國能源巨頭Vattenfall達成了合作,興建一座新式燃煤發電廠,年發電量要滿足漢堡市90%的用電量,并且占德國總發電量的2%,在此基礎上還要保證減少污染,Vattenfall 為此投入巨資,并且使用了超超臨界機組等先進技術,最終成果就是莫爾堡。
雖然整個建設過程很順利,但電廠完工之后,噩夢就開始了。
在落成儀式那天,德國媒體一點都沒夸獎,反而集體騎臉嘲諷,罵莫爾堡是“碳排放怪獸”。他們認為,燃煤發電廠,或者說所有的火力發電廠,不管你技術如何如何先進,終究還是有排放,有排放就是原罪,應該被時代拋棄,德國的未來,只屬于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明鏡周刊
在機組首次試運行中,冷啟動噴出了一小團黑煙,馬上就有3名居民投訴,聲稱自己感到了頭痛、呼吸急促和惡心,環保協會更是光速出馬,怒斥Vattenfall的試運行方案沒有考慮到污染, Vattenfall不得不出來道歉,但堅持稱所有法定限制都已得到遵守,小團黑煙不會對人們造成危險。
在電廠正式運行后,環保組織更是頻頻上門示威抗議,在路口舉牌子,指著莫爾堡的煙囪罵,甚至將抗議標語投影到電廠建筑上,說它逆環保之大潮,搞得電廠員工每天不得安寧。
我們熟悉的環保少女格蕾塔,更是多次來到莫爾堡打卡,給電廠上強度。
而且這種精神攻擊,很快就變成了事實上的制裁。莫爾堡電廠設計之初,就特意選擇在易北河畔落腳,可以直接抽取河水用于冷卻,能夠用最低的成本,保證機組的滿負荷運轉,環保組織就以此為罪狀,認為取水冷卻后又排回易北河,會造成河水溫度略微升高,可能對鮭魚、七鰓鰻等受保護物種產生負面影響,于是環保組織直接到歐盟委員會告狀,委員會最后裁定,莫爾堡必須停止抽取河水。
禁令一出,莫爾堡電廠只能使用循環冷卻塔作為替代,連續冷卻需要 64 m3/s 的易北河水,而循環冷卻塔只能提供需要1 m3/s,這導致莫爾堡的發電能力被完全閹割,始終無法高負荷運行。
就算發了電,也送不出去,原本在規劃中與莫爾堡搭配的輸電線路,大部分都未能完工,因為當地居民和環保組織一直在阻撓開工,因為建設輸電塔要砍伐樹木,而且莫爾堡在設計上是既可以供電又可以供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供暖管道也從未完工,理由也完全一致,需要砍樹、挖地,會破壞生態。
環保上的種種限制,讓莫爾堡始終沒有辦法達到預設的發電目標,再加上歐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需要花錢購買排放權,運營成本不斷上升,不僅沒有收回240億的建設成本,反而在持續虧損。 最終Vattenfall忍無可忍,在2020 年 12 月,正式關停了莫爾堡的機組,轉入后備狀態。
在默克爾政府時代,還有大量的高層人士認為,莫爾堡可以作為應急發電儲備,畢竟花了這么多錢建的,留著當個保險也行,萬一將來遇到點什么事,還能快速重啟,保證德國的工業用電。
但是到了舒爾茨政府這里,只覺得莫爾堡礙眼,他們從國庫掏錢補貼Vattenfall,讓其徹底報廢掉莫爾堡,相當于拿納稅人的錢買了發電廠,并且光速在莫爾堡原址上規劃了一座巨型的制氫廠,為此,就需要全部推倒重來,工人們在電廠的混凝土柱上鉆了大約1850個孔洞,每座鍋爐下各鋪設了約600公斤的炸藥,然后“boom”的一下,240億的煙花,炸了。
德國最先進燃煤火力發電廠,就這么潦草收場,化為廢墟。
02 自我閹割
莫爾堡的瞎折騰,只是歐洲為激進能源轉型政策所支付的代價中的很小一部分。
世界上主要的發電途徑有幾種,傳統的燃煤、燃油火力發電;污染和碳排放相對較少的燃氣火力發電;沒有排放但存在泄漏風險的核能發電;還有以水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而歐洲的態度就是,徹底干掉核能,順便切割燃煤和燃油,完全轉向“以清潔能源為主,燃氣發電為輔”的供電結構。
以德國為例,核電曾經占德國總發電量的22.4%,自福島事故發生后,德國政府就不斷關閉和拆除境內的核電站,以打消民眾的擔憂,至2023年全部關停,直接損失1/5的發電能力。
而被視為落后和污染之象征的燃煤發電廠,一度占德國總發電量的30%,也是能源支柱,德國政府卻非常激進地制訂了退煤計劃,要求在2030年前徹底淘汰燃煤,完全不管這是否會帶來能源安全問題,也不管有大量的燃煤發電廠是新建的,根本沒有用回本,德國一概按照莫爾堡處理,國庫掏錢補貼,發電企業拿了錢就關廠。
其它歐洲國家的政策也大差不差,除了法國堅持要保留核電之外,其余人紛紛激進轉型,大刀闊斧裁撤燃煤電廠,德國好歹還給點錢,有些國家真就摳門到一分錢不給,像荷蘭的埃姆斯海文燃煤發電廠,就和莫爾堡差不多同時間竣工投產,幾乎99新,結果被荷蘭政府要求在2030年前關閉,沒有任何補償。
反正最后的結果就是,歐洲人把自己的能源命脈,交給了綠電和燃氣火力發電。
這帶來了什么問題呢?綠電說到底,就是看天吃飯,畢竟河流存在枯水期,風和陽光也是時強時弱,時有時無,不能保證電力穩定供應,所以歐洲需要海量的儲能設施來調節電力的時空分布不均,這得花不計其數的資金,以及長達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建設。
在這個調節體系完成之前,歐洲必須要用燃氣火力發電作為最后的防線,否則就會在天氣不適合生產綠電時,陷入電力短缺。
說個笑話,歐洲并沒有多少天然氣儲備,主要靠俄羅斯。
俄烏沖突爆發之后,這一廉價的天然氣的來源直接被掐死,歐洲不得不從別處采購,供應量小,價格也水漲船高,直接造成了電價失控,2022年歐洲第三季度交付的電力合約價飆升至每兆瓦時375.75歐元,較去2021年同期上漲了將近3倍,這造成了大量的工廠被迫停工,民眾甚至燒木柴來取暖,而高價能源又讓整體物價徹底失控,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在大幅漲價,差點夢回1個面包50萬馬克的時代。
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力供應仍然處于不穩定狀態,2024的冬天,是個無風之冬,往年這時候,德國風力發電出力占比可超過50%以上,去年直接掉到了一位數,甚至創下了5.8%的歷史新低,電價則是反向破紀錄,一度電要花差不多7塊錢人民幣,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的電價也都創了新高,挪威的電價甚至漲了20倍。
間歇性的能源危機,不僅僅影響了日常生活,對于那些能耗巨大的工廠來說,更是一場災難。自俄烏沖突開始后,歐洲企業紛紛加速產能轉移,遷到電力更加廉價和穩定的國家,加速了歐洲的去工業化,進一步造成歐洲衰退。
華爾街日報
而這一切,都是那個激進能源轉型計劃的代價,也是不顧一切搞環保的代價。
03 歐版“存天理滅人欲”
類似的瘋魔環保政策,歐洲還有很多很多。
2022年6月,歐盟提出了可持續使用法規 (SUR) ,目標是到2030 年將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一半,與此同時,化學肥料的使用量應減少20%,包含抗生素在內的抗菌劑的使用量要減少50%,還要求將10%的農業用地轉為池塘和樹籬,以恢復生態。
消息一出,全歐洲的老農集體暴怒,因為這會導致生產成本的飆升和產量的暴跌,相當于讓他們拿自己的收入為環保買單,各國相繼爆發大規模示威,彪悍的比利時農民更是直接開著拖拉機沖進布魯塞爾,撞爛警方設置的路障,朝著歐洲理事會大樓潑糞。因為農民的反應過于強烈,歐盟在去年2月被迫撤回了SUR法案。
這還沒完,環保人士指出,牲畜的排泄物和化肥中都含有大量的氮,可能生成強效的溫室氣體,因此需要大力限制農業發展來完成減氮。作為農業大國,荷蘭的131個主要地區的氮排放量必須削減70%才能達到歐盟要求,為此荷蘭政府強制購買等手段,直接粗暴地關閉了2000至3000家農場,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工作。
荷蘭農民帶著牲畜上街抗議環保政策
這邊少養牛羊少種田,不夠,歐盟還希望大家少吃。歐盟旗下的研究機構聲稱,歐洲人均蛋白質攝入量大大超過世衛組織的建議,俗稱營養過剩,如果大家將動物產品的消費量減少50%,將大大緩解氣候變化,同時可以使農業中的氮排放減少40%。
再說交通領域,汽車產業一直是歐洲人的驕傲,但近些年已經被環保政策搞得頭皮發麻了。2022年,歐盟推出了歐7排放標準草案,不僅要求將乘用車和商用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減少35%和56%,還首次將剎車粉塵和輪胎磨損顆粒物也納入了排放測試。
車企們如果想要達到歐7排放的標準,不僅要進一步提高燃燒效率,同時還要在車輛上搭載兩個三元催化器,再給三元催化加裝電加熱的功能以降低冷啟動排放,然后還要加大顆粒捕捉器,并針對剎車和輪胎增設額外的收集裝置,每臺車的成本至少要增加2000歐元,還會造成發動機的性能嚴重下降。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直接放話:“你們不如直接把燃油車全殺了吧”。
此后車企花了大量的資金對政客進行游說,環保組織也開足馬力,對歐盟施壓,經過一番折騰后,雙方達成了妥協,也就是已經獲得批準的溫和版歐7標準,僅對重卡和巴士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檢測,小汽車則停留在歐6標準。
都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國家搞身份政治搞到入魔,有國家全員沉迷拜神,但你要說誰為了環保,把自己搞得半死不活,除了歐洲還真沒別人。
04 綠色政治起源
歐洲環保主義這么激進,是有深層原因的。
作為科技革命的興起之地,歐洲早早就開始發展輕重工業,而早期的工業擴展,往往是野蠻的、無序的,只追求經濟利益完全不考慮對環境的破壞,這使得歐洲人成了生態危機第一波受害者。
1952年底,倫敦的低溫無風天氣,疊加大量燃煤后產生的煙塵,產生了大量有毒煙霧滯留于地表,造成大量市民呼吸道受損,最終有10000到12000人死亡。50到70年代,萊茵河的德國段 ,有300余家化工廠每日排放 20 萬噸未經處理的廢水,含汞、鎘、砷等重金屬,河水中汞濃度超標 200 倍,魚類幾乎滅絕,飲用萊茵河水的居民癌癥率急劇上升。
因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威脅到了人的生存,歐洲老百姓很快走上街頭,要求政府作出應對,治理環境。
另外一些當時未能掌權的政客,則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左或者右,親美還是親蘇,這些大政方針過于深奧且有理解成本,而環保議題非常簡單直白,又和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切實相關,可以用來團結選民,吸引選票。
1980年,西德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成立了“綠黨”參與選舉,打出了保護環境、回歸自然的旗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政黨組織,也標志著,環保主義作為一個新勢力進入了政壇。此后,歐洲各國相繼誕生了類似的綠黨組織,并且它們組建了共進退的綠黨同盟,在歐盟中發聲。
德國綠黨logo
綠黨的崛起,使得歐洲主要黨派不得不重視環保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其它政策上,得到綠黨支持,也就是看中了綠黨的議會席位和投票權。像德國綠黨,一度占據了德國議會735個席位中的118席,勢力很大,大家熟悉的舒爾茨政府,就是一個有綠黨參與的政治聯盟,其中5個聯邦實權部門由綠黨人士領導。歐洲的綠黨聯盟,則在歐洲議會的720席位中占據了44席,在歐盟部長理事會的27個席位中占了8個,對歐盟的決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客觀來說,綠黨確實改善了歐洲的環境,90年代至今,歐洲的生態災難數量大幅下降,曾經PM2.5超標40倍的倫敦,經過治理之后,空氣質量已經達到世衛組織推薦標準,曾經被視為“歐洲廁所”的萊茵河,如今也變干凈了,各種魚類重新現身。
但問題在于,綠黨的環保目標是無止盡的。
一旦他們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就需要不斷制造環保議題,來彰顯自己對于選民的價值,并且凝聚人心,當迫在眉睫的問題已經解決,就只能把目光放得更長遠,改為關注全球變暖、臭氧空洞、南極融化、塑料垃圾泛濫等問題,將其作為核心的政治訴求,至于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并不在綠黨的考慮范圍之內。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裹挾本國政府、裹挾歐盟,一次次做出堪稱“大冒險”的環保計劃。
更糟糕的點在于,綠黨做事,好歹要走個法律程序,被其激進理念所影響的環保主義者,真就是做事全憑心情,俗稱“無法無天”。
05 “環保恐怖主義”
極端環保主義者的破壞行動,每天都在歐洲上演。
2019年,上百名環保分子沖擊了殼牌石油的英國總部,他們不僅在門口拉橫幅,還直接砸碎了大門,坐在地上阻礙員工正常進出,并將“停止生態滅絕”的口號噴在了大樓上,英國警察對于這幫“政治正確”的破壞者毫無辦法,生怕抓人之后引發輿論風波,只能在旁邊站崗,防止沖突升級。
而這種圍攻化石能源企業和設施的行動,只能算入門級,在歐洲,你要是不小心點開車,隨時可能創飛幾個躺在路中間抗議的環保主義者,包括高速路。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充當人肉路樁來阻礙交通,“喚醒”大家對于交通工具碳排放的認知。
千萬不要問什么歐洲的高速路為啥不是封閉管理,F1賽道安保多嚴密啊,人家照樣能闖進去示威。
機場夠封閉吧?人家能一次闖進去上百號人,直接坐在跑道上。
類似的破壞行為太多了,你想伐個木吧,他們賴在樹上不走;你想挖個礦呢,他們堵在洞口;你想修個鐵路,他們連夜過來躺在工地上,但凡你跟破壞環境沾上一丁丁丁點邊,他們都會出警。
近些年極端環保主義者們還迷上了襲擊名畫,梵高名作《向日葵》被潑了一碗番茄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涂了膠水,莫奈的《干草堆》被倒了一大桶土豆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慘遭蛋糕糊臉……這些名畫本身其實跟環保根本沒啥關系,這些人單純就是覺得破壞名畫能吸引關注度,號稱“犧牲藝術喚醒環保意識”。
為了確保每個人都切實體會到環保的重要,他們還會對普通市民的財產出手,歐洲極端環保組織“輪胎滅火器”,在2022年9月實施一場多點開花的大襲擊,組織成員在全歐9個國家,把600多臺SUV的輪胎放了氣,因為他們認為SUV能耗更高,開這車的人都不道德。
那我開電動汽車總行了吧?有意思的來了,車企甚至都沒法把新下線的電動車開出廠。
特斯拉這輩子都沒造過一臺燒油的車,當它跑到德國去建廠的時候,還是被極端環保主義者吊起來打,因為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選址在一片森林地帶,需要砍樹才能開工,即便特斯拉承諾會重新種植三倍的樹木來補償生態,環保主義者仍然不依不撓,當地法院也送來一紙禁令,聲稱待砍伐的樹林中有蝙蝠在冬眠,特斯拉必須等到換季之后才能開工。結果這座超級工廠,拖延了整整一年時間才開工。
這還沒完呢,當特斯拉感覺生意還不錯,準備擴建德國工廠時,環保主義者又找上門了,罪狀是擴建需要砍伐3000棵樹木,并且可能污染水源,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他們直接進攻特斯拉工廠,直接沖破了警察的圍堵,并且破壞了工廠的護欄。
另一波環保主義者,則用肉身堵住了特斯拉的車輛庫出口,你造車呀,造完我看你怎么運出去!
最離譜的是,還有環保組織在特斯拉工廠的高壓電線塔上縱火,是的,你沒聽錯,這直接引發了停電,工廠在長達10天的時間內癱瘓,停產損失估計達數億歐元,氣得馬斯克發推破口大罵。
06 環保不絕對,絕對不環保
如果說過去工農業無序擴張,象征著人類的無窮的貪欲,對于自然的蹂躪,極端環保主義則是完全反過來,把自然完全凌駕于人之上,無視人的本身。
在那場給互聯網留下了深刻記憶的氣候問題對話中,丁仲禮院士有過這么一段論述:“排放對于普通國民來說,意味著生活的改善,意味著國家的發展,意味著福利能不能進一步增加,意味著你有沒有工作”,這段話的潛臺詞是,人類的生產生活,或多或少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有損失,也有收益。
CCTV
而歐洲激進的環保主義思潮,一步步走向極端,只能看到經濟發展對于環境的影響,卻忘了人民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這種思維將環保異化為純粹的道德審判和情緒輸出,環保不絕對等于絕對不環保,而對應的執行模式,則變為了任何事情都以生態為第一優先級,日復一日折騰和作秀。
這并不是什么科學治理,只會加劇衰退和對立,歐洲的去工業化就很好說明了前一點,而歐洲各國選舉中,秉持反環保理念的右翼勢力崛起,則是社會撕裂的預言。
人氣高漲的德國右翼代表,魏德爾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又會看到,新的掌權者上臺之后,將綠黨留下的環保政策紛紛推翻,一切又要重來,一個詭異的歷史循環又開始了。
這種二極管模式搞到最后,很有可能是既毀滅了環境,又荒廢了發展。
我們需要的是穩定、平衡、可持續的環保行動。
文章來源于酷玩實驗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