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博士后焦某某涉嫌學術不端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一事件不僅涉及論文抄襲,還牽扯到學歷造假等問題,再次將學術誠信問題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都已迅速啟動調查程序,但啟動調查僅僅是第一步,后續能否嚴格調查、嚴格處置才是關鍵。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卻有不少事件最終莫名其妙地爛尾,相關高校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事件來龍去脈
事件的起因是小紅書網友 "AlenKz" 的舉報。該網友指出,焦某某在中國知名 C 刊《法學》上發表的論文《半自動駕駛車輛交通事故的刑事責任》涉嫌抄襲臺灣學者陳俊偉 2021 年發表于《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的論文《論駕駛半自動駕駛車輛肇事之刑事責任》。兩篇文章不僅標題高度相似,核心結構與觀點也嚴重雷同,甚至在引用德文文獻時出現混淆 "See"(參見)與 "Vgl."(比較)等基本學術用語的低級錯誤。
隨著事件的發酵,更多網友加入討論,指出焦某某在其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存在抄襲嫌疑。例如,其在 C 刊《學習與探索》上發表的論文《自動駕駛汽車編程者的刑事責任 —— 以 “困難境況” 刑事正當化為中心的分析》涉嫌抄襲日本學者的論文。此外,焦某某的博士學位論文被指德語文獻全是假的,碩士學位論文《從個人保護原則重構正當防衛的判斷標準》也被指抄襲臺灣學者許恒達的論文。
另外,還有網友在舉報帖子評論區反映,焦某某的本科就讀學校存在虛假表述。其官網個人介紹稱本科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但實際應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法政學院。濱江學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獨立學院,屬于三本民辦學院,這一細節引發了外界對其學歷真實性的質疑。
面對網友的舉報和質疑,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都迅速采取行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 4 月 13 日關注到相關信息后,第一時間停止了焦某某在博士后流動站的一切工作,并啟動調查處理程序。中國政法大學也于 4 月 15 日發布情況通報,表示已成立調查組并啟動調查程序,堅決維護學術規范,對學術不端行為依規依紀進行嚴肅處理。
啟動調查只是第一步
盡管兩所高校都已迅速啟動調查程序,但啟動調查只是應對學術不端事件的第一步。公眾更關心的是調查能否做到公正、透明、徹底,以及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否能真正起到震懾作用。
學術不端事件的調查往往涉及復雜的學術問題和大量的證據收集工作。以焦某某事件為例,需要對多篇論文進行詳細的比對分析,核實是否存在抄襲行為;同時,還需調查其學歷造假的具體情況,包括其本科院校的實際名稱以及相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性。這些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需要專業的學術委員會進行嚴謹的評估和判斷。
公眾對學術不端事件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調查公正性和透明度的擔憂。近年來,一些學術不端事件在調查過程中因信息不公開、程序不透明而引發質疑,甚至最終不了了之。例如,幾年前的湖南某師大的廳官抄襲事件和華南某師大的副校長抄襲事件,盡管最初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最后要么未能給公眾一個明確的交代,要么早早就為領導安排了脫身的說辭。這些 “爛尾”和半爛尾 的學術不端事件不僅損害了學術界的公信力,也讓人們對學術誠信的維護失去了信心。
即使調查結果確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后續的處置力度也至關重要。如果處置過輕,不僅無法對當事人形成有效震懾,還會讓其他潛在的學術不端行為者有恃無恐。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置應遵循 “零容忍” 原則,對于抄襲、造假等行為,應依法依規給予嚴厲處罰,包括撤銷學位、職稱,取消科研項目資格等,同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
焦某某事件再次敲響了學術界的警鐘。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反映出學術界在誠信建設、監督機制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過于注重論文數量和期刊級別,導致一些學者為了追求 “成果” 而不擇手段。這種功利化的學術環境為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學術評價體系應更加注重論文的質量和創新性,而非單純以數量和級別論英雄。
學術不端行為的隱蔽性較強,傳統的監督機制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網絡舉報成為揭露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途徑,但也存在舉報信息真實性難以核實、舉報人可能遭受報復等問題。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監督機制,加強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自我監督,提高監督的效率和公正性,是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關鍵。
學術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基石,但一些學者對學術誠信的認識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學術規范的深入理解和敬畏之心。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對學術誠信的教育,將學術規范納入課程體系,通過案例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學者的學術道德水平。
焦某某學術不端事件的曝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學術界現狀的契機。學術誠信的維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到加強監督機制建設,從強化學術誠信教育到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只有以 “零容忍” 的態度和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滋生,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我們期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能夠以此次事件為契機,嚴格調查、公正處理,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也為學術界的誠信建設樹立榜樣。同時,我們也呼吁學術界以此為鑒,深刻反思,共同推動學術誠信的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