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明,年號為洪武,當天即冊立吳王妃馬氏為皇后,吳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在冊文之中,老朱對太子的標準做了一個定義:“國家建儲,禮從長嫡”。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月二十七日,朱標長子朱雄英出生,史書對其身份有一個定義:“皇嫡長孫”。先有嫡長子,再有嫡長孫,朱標的身份地位本來并無任何疑問。然而兩百年后一本橫空出世的《南京太常寺志》,卻直接剝奪了朱標的嫡子身份,甚至連馬皇后的生育能力都一并剝奪。
太子朱標劇照
換句話說,堂堂的明太祖朱元璋,竟然沒有嫡子?
馬皇后有多少子女?
馬氏,生于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七月十八日,由濠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撫養長大,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嫁給了養父帳下的親兵朱元璋,此后一步步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對于馬皇后究竟有多少子女,大致來說有四種說法。
- 五子說
無論是明代官方史書《太祖實錄》,還是明朝滅亡后由清朝編纂的《明史》,都認為馬皇后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馬皇后劇照
- 二子說
太祖朱元璋駕崩后,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新天子重用江南地主集團,對親藩和武勛采取敵視政策,逼反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
經過三年的苦戰,燕軍殺入京師南京,逼得朱允炆在皇宮自焚殉國。燕王隨即登基稱帝,廢黜建文年號,同時曾一度宣稱只有自己和弟弟周王才是馬皇后嫡子,此事甚至還被寫入了玉牒。
按今玉牒云:第四子今上,第五子周王,高后所生也。—《國史考異》
- 無子說
據嘉興人沈若霖所著《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太子、秦王、晉王生母為李賢妃,成祖生母則為碽妃。
明孝陵
對于這個說法,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張岱、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李清、南明禮部尚書錢謙益都曾進入孝陵享殿實地考察,證實《南京太常寺志》所言非虛。
予閱《南太常寺志》載:懿文皇太子及秦、晉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則碽妃生,訝之。時錢宗伯謙益有博物稱,亦不能決。后以弘光元旦謁孝陵,予語謙益曰:"此事與實錄、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載,東側列妃嬪二十余,而西側止碽妃,然否?曷不啟寢殿驗之?"及入視,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三垣筆記》
清代文學家朱彝尊更是提出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蓋高后從未懷妊”,意思馬皇后是不孕不育。
- 三子說
也許是認識到這種說法過于荒唐,后世文人對這則記載進行了選擇性采用。比如說到朱棣生母,就一口咬定是碽妃。至于太子、秦王和晉王,則歸到馬皇后名下。
太子朱標何人所生?
朱標的生母是誰,其實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是馬皇后,要么是李賢妃。
- 駁李賢妃說
說朱標是李賢妃所生,最大的證據就是《南京太常寺志》以及孝陵享殿中的牌位。
太子朱標劇照
先來說說《南京太常寺志》,根據這本書的記載,太祖諸子的生母名單如下:碽妃生成祖,李淑妃生太子、秦王、晉王,皇妃某氏生楚、魯、代、郢、齊、谷、唐、伊、潭王,皇貴妃某氏生湘、肅、韓、沈王,皇貴人某氏生遼王,皇美人某氏生寧、安王。
這里面錯誤百出暫且不提,無論在哪種說法中都是成祖親弟弟的周王去哪兒了?此外大名鼎鼎的蜀王,郭子興的親外孫,又去哪兒了?甚至連本朝前內閣首輔的老祖,岷王殿下也消失不見。如此的不嚴謹,我們能相信他的說法嗎?
其實沈若霖本人很可能也是上當受騙者。明末綱紀蕩然,據張岱在其所著《陶庵夢憶》中的記載,他在游覽(注意是游覽)孝陵享殿的時候,守陵太監表面上一本正經,連他咳嗽一聲都要被呵斥:“莫驚駕”,然而享殿內連祭祀用的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
明孝陵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群閹人已經將孝陵當成了自己的發財樹,利用天高皇帝遠的條件,借機大搞噱頭,以吸引更多人前來游覽。
洪武年間的李賢妃只有一人,即廣武衛指揮使李杰之女,因為在其神道碑銘上面有明確記載:“女一人,今為皇淑妃”。李杰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是丙申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而朱標的出生時間是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這不尷尬了嗎?時間線對不上啊!
除非說生下太子、秦王、晉王的李淑妃另有其人,那么我們無話可說。可是問題又來了,老朱的前三個兒子都是這位李氏所生,那她是如何消失在史書之中的呢?不容于馬皇后?
秦王朱樉劇照
- 駁非馬皇后說
朱標的出生地在太平府(今安徽當涂),這一點應該爭議不大。比如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讓朱標去老家鳳陽祭祖。途經太平府之時,朱標還去特意拜訪了他的出生之所:富戶陳迪之家。
世子至太平府訪陳迪家,賜白金五十兩,以初誕其家也。—《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
確定了這一點后,有人言之鑿鑿地指出:朱標出生之時,馬皇后并不在太平府,所以他不可能是嫡子。那么從哪里可以做出這個推斷呢?依據在于開國第二武臣常遇春的神道碑銘。我們不妨來看看里面是怎么寫的:
丙申春二月,元中丞曼濟哈雅(即蠻子海牙)復以兵屯采石,南北不通。上慮將士雖渡江,而其父母妻孥尚留淮西,勢莫可致,命王統兵攻之。王至,設疑兵以分其勢,而以正兵與之合。及戰,別出奇兵搗敗之,悉俘其精銳。自是元兵扼江之勢衰矣。
常遇春劇照
對此某著名歷史學家如獲至寶,稱既然在丙申年二月,朱元璋所部將士父母妻孥仍未渡江,足以證明馬皇后在朱標出生之時身處江北。
某些文人的邏輯能力真是令人捉急,大頭兵的“父母妻孥”滯留江北,就能推斷朱大帥的家眷也不過江?老朱都打下太平府了,連接自己老婆進城也辦不到嗎?
當然還有學者說在常遇春大破元軍之前,長江一直遭到封鎖,所以馬皇后插翅難飛,事實當真如此嗎?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初二日,朱元璋率軍渡江攻下太平路,改其名為太平府。五天以后,元軍統帥阿魯灰、蠻子海牙巨艦封鎖江面,截斷義軍歸路。但是隨著陸戰失利,阿魯灰等人很快退回峪溪口(即裕溪口,今隸屬于蕪湖市鳩江區,地處長江北岸)。
朱元璋與馬皇后劇照
一直到當年十二月,不甘失敗的蠻子海牙再度出兵封鎖長江。這次元軍兵力雄厚,雙方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對峙。
壬子朔,元中丞蠻子海牙復率舟師進扼采石江,以阻絕南北,欲伺間攻太平。上知之,乃命治石礟,載以巨艦,選精兵守要害以待之。—《明太祖實錄卷三》
此后發生的事件,就是常遇春率軍徹底擊潰元軍。至此之后,元軍再也沒有能力封鎖江面,滯留在江北的義軍家眷得以全部過江前往太平府。
那么問題來了,從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七月份開始到朱標出生之前,長江之上并無元軍戰艦游弋,馬皇后為何不能渡江呢?而且據明末清初文學家毛奇齡所著《勝朝彤史拾遺記》中的記載,馬皇后早在元軍第一次封鎖長江之前就已經來到了太平府。
至太祖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躡其后,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諸校妻過太平,止繁昌陳迪家。而元兵果扼渡如后慮,后遂于迪家生皇長子焉。—《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
馬皇后劇照
毛奇齡在康熙朝的時候曾擔任明史館纂修官,其所能接觸到的明朝史料,遠非常人可比。而且馬皇后在朱元璋渡江之后,冒著風險帶領義軍高級將領的妻妾果斷過江,結合此后元軍迅速封鎖江面的舉動來看,非常符合其"賢內助"的人設。
如果按照專家的思路,朱元璋把馬皇后扔在江北,自己安排“李賢妃”到太平府生孩子,那他這心該有多大?要知道此時的老朱,不過是義軍的三把手,在他之上還有郭子興的長子郭天敘、小舅子張天祐,他憑什么敢這么對待郭子興的養女馬皇后?
結語:明太祖朱元璋有五位嫡子,本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但是江南文人痛恨剝奪了他們特權的朱棣,非要給他造出一個所謂碽妃的生母,連帶著太子朱標都被連累地成為了庶子。
然而通過本文的梳理,所謂的太子生母李淑妃說,隨著孝陵享殿內荒唐的配位陳設,而變得那么的可笑。至于說馬皇后沒有機會在太平府生下朱標,更是只能出于某歷史學家毫無邏輯的腦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