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是黑土地春日的序章。
當松花江的冰層漸漸碎裂時,哈爾濱的開江季便裹挾著漁獵文化的千年回響,成為一場聯結自然、美食與人文的盛宴。
“剛打上來的鯽花,新鮮得很!”
日前
在道里區沿江的石堤上
很多市民圍著大大小小的塑料水箱
選購開江魚
4月的冰城春意盎然,美味開江魚就上市了。
歷經數代人的情感蛻變,開江魚已從松花江畔的時令鮮味,躍升為承載城市性格的文化注腳——它既是對自然美味的禮贊,更凝聚著哈爾濱人對江河生態的集體記憶。
哈爾濱人為何偏愛開江魚?
“鯽瓜子15塊一斤!這箱里的大白魚30塊一斤!”在江畔的魚攤前,攤主邊吆喝邊給顧客稱魚。4月松花江解凍之際,從道外十八道江畔,到松北濱水大道的堤岸步道,叫賣開江魚的場景沿著江岸線綿延鋪展,空氣中浮動著淡淡的水腥氣與春汛的清新。
記者走訪發現,今年開江魚價格因品種差異明顯:鯽魚每斤15-20元,體型健碩的大白魚可達30-40元,小嘎牙子則多在5-8元區間。這些剛從江中捕獲的鮮魚被碼放在水桶里、塑料袋里,在陽光下泛著青灰光澤。
哈市知名江魚館傳承人李先生介紹,開江魚的美味堪稱一絕,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生長環境和生理狀態。“每年4月中下旬,也就二十來天的時間,能吃到最正宗的開江魚,開江魚在中國‘四大鮮’里可是占了一席之地的。”他說,“經過一整個冬天的蟄伏,魚兒們在冰層下忍饑挨餓,體內脂肪消耗殆盡,廢物也排放得干干凈凈。”隨著開江時江水的流動和冰塊的撞擊,被喚醒的魚兒們活力滿滿。這時候的魚肉,肉質緊實,味道格外鮮美,跟其他時候的江魚或者海魚相比,那口感有著天壤之別。
開江魚咋辨別?看這里
目前,哈市江畔銷售的開江魚多由漁民在江中捕撈。小江(化名)從小在江北造船廠附近長大,也總跟著父親到江里打魚。“以前用舢板船,現在鐵皮船加上個馬達,到人跡罕至的水域下網,等一天或者一夜再起網。”小江笑稱,每次起網都像開盲盒,若只捕到一些小雜魚就帶回家做魚醬。
如何辨別真假開江魚,也成為食客關心的問題。
李先生拿起一條野生江鯉魚向記者展示:“挑選開江魚可有竅門,就拿這鯉魚來說,先看魚肚子,江魚因為在自然環境里運動量足,肚子上的肉摸起來硬實;要是養殖魚,肚子就軟乎乎的。再瞧這魚的顏色,江魚顏色淺,魚腹發白,鱗片金黃發亮,個頭相對小一些;養殖魚顏色深,身形更渾圓。另外,掰開魚鰓瞧瞧,開江魚的魚鰓特別新鮮。而且開江魚因為脂肪少,要是看著特別肥膩,那肯定不是正宗的開江魚。”
此外,一些漁民介紹, 像白魚漂子、嘎牙子、鯰魚等小型魚類一般沒有養殖品種,在市場上這類小型魚類一般都是開江魚。
開江魚做法
“三花五羅十八子”,松花江里魚類資源豐富。
哈爾濱人講究開江季吃大鯉魚,有期盼吉祥的寓意,醬燜也是東北人的最愛。“醬燜嘎牙子、牛尾巴子最好吃。”李先生說,“不同的開江魚適合不同的做法, 島子魚適合香煎;麥穗魚可以做魚醬,跟江蝦、野菜是絕配;葫蘆子、川丁子適合油炸;鰲花魚最宜清蒸。 ”
支持更多新聞 期待更多點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23120170003
來源丨 哈爾濱日報記者 霍亮 于博洋 文/攝
編輯丨 翟曉晨
責編丨 郭啟迪
審核丨 范思瑤
統籌丨 劉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