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200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30個詞條
01
最近看了一則帖子,讓人如鯁在喉。
題主和老公領證不到一個月,老公發來消息,轉達公公的意思,說婆婆血脂高,要吃葉酸緩解癥狀。恰好醫院有一個免費領葉酸的活動,但是只有孕婦才能享有這個特權。
所以公公就報了題主的名,并交代后期回訪電話打來的話,就說是題主自己領的。
先斬后奏的做法讓題主無語。
題主覺得能免費領的東西一般都很便宜,上網查了一下,網上買5盒葉酸連20塊錢都不到,不明白為何公公要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去免費領。
題主越想越覺得公公的行為讓人不舒服,就把這件事放到網上。
帖子一經發出,就引來網友熱議:
“聊天記錄看老公主要是通知你回訪的電話不要說漏嘴,而不是問你能不能給信息,說明你公公已經用了你的信息,根本不尊重你。”
“剛領證就迫不及待占便宜,他拿了你這份那你吃什么?”
“太不拿人當外人了,我舅舅也是,他用我的身份信息謊稱是給自己公司申報補貼,還說一次性的。后來才知道是拿來避稅,而且每個月都在虛報,氣得我發抖。”
從公公的角度來說,題主是自己兒媳婦,已經是一家人了。
但畢竟是剛過門的兒媳,擅自用別人的身份信息,已經越界了。
而且連一聲招呼都沒打,更加讓人心里不舒服。
畢竟就算是親生女兒,也要有邊界感。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成年人沒有邊界感,簡直是場社交災難。
與人交往,只有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擁有舒適的人際關系。
這是一種格局和情商,也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不幸的是,太多的人不懂得尊重彼此間的界限,還得寸進尺,不斷嘗試挑戰對方的底線。
02
之前看過一個帖子。
帖主有一個認識多年的異性朋友,以前關系很好,經常聊天,自從帖主有了男友,朋友也有了女友后,雙方都保持邊界,一年聊不到3次,一次十幾句話。
后來帖主失戀了,還影響了工作。
帖主之前為了這個前男友,放棄某地的公務員選擇了他老家的公務員,和男朋友分手了,現在這個崗位帖主猶豫要不要放棄,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聯系了這個異性好友。
發信息的時候,好友正在陪女朋友逛街,信息回的也比較敷衍,讓帖主心里不舒服。
聊著聊著,發現對方的口氣換了一個人,朋友的女友用朋友的微信發信息給帖主,說這個人已經有女朋友了,讓帖主注意一下。
帖主非常生氣,認為自己做的沒有問題,只是跟朋友聊工作,沒有聊其他的。
而對方卻不客氣地指責自己,氣不過的帖主發出來讓網友評評理。
結果網友們一邊倒地反對帖主。
豆瓣網友熱評:如果他談戀愛沒跟你說,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你知道他有女朋友并且女朋友很介意卻還不停止,那就是你的問題。
作家周國平曾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于想要突破這界限。”
我們生活中多數的煩惱,都源于人與人之間邊界感模糊,最終,累了自己、冷了關系。
《君子行》里說:“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懂得避嫌、有邊界感,是對他人基本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而有邊界感的人,往往更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顏寧和李一諾畢業于清華大學,一個是科學家,一個是女強人。
二人相識幾十年,被稱為“最強閨蜜”。
不過從她們初識起,就發現彼此是完全不同的人。
顏寧愛看武俠小說,李一諾卻一心讀書;顏寧喜歡看電影,李一諾從不進電影院。
盡管如此,兩人談起對方,眼里依然是滿滿的欣賞。
當年顏寧去美國任教很多人不理解,面對大眾的質疑,李一諾回應:“她喜歡就好。”
面對自己兒女雙全,而顏寧40多歲還不考慮結婚,李一諾也淡定地回答:
“那是她的生活,我瞎操什么心啊?”
真正的朋友,就是這樣尊重彼此的邊界,才能成就惺惺相惜的情誼。
有人認為建立邊界感是種排外,其實不然。
遠而不疏是種能力,近而不入是種智慧。
明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線,是互利共贏的事。
當我們建立了清晰的邊界,不僅你會感到舒服,別人也會很輕松。
03
曾經看過一條熱搜“我拉黑了我姑姑”。
視頻中,女孩說姑姑看著她長大,兩人的關系特別親,但越親近就越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姑姑的“調侃”。
她做過整容手術,姑姑便時不時地在她的臉上挑毛病。
更讓她受不了的是,姑姑還因此給她起外號。
她多次提醒,但對方根本沒當回事。最后,她回懟姑姑,并將她拉黑。
視頻發到網上,引發了不少網友共鳴。
作為親人,往往打著“好心”的旗號,模糊了邊界,聽不懂“弦外之音”,看不到“隱性規則”,感受不到“欲言又止”。
因此交往中才出現了這些尷尬時刻,讓我們像窒息一般難受。
所以說,成年人的邊界感就像空氣,消失了才知道有多重要。
自以為熟,往往早出隔閡;關系越熟,分寸越不可失。
三毛曾說過: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舒服的關系,向來親而有間。
當關系有了邊界,生活就變得簡潔。
保持邊界感,是成年人應有的自律。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說: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有邊界意識的人,他們心里一定裝著別人。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最終消耗的都是他人的善意。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關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守好雙方的“邊界”
共勉。
作者:綠窗紗 ,撰稿人,與文字共舞,弄墨香滿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