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寧波4月15日電 題:專訪95歲中國油畫家全山石:藝術創作無需擔心被AI替代
作者 林波
“藝術的核心是情感表達,這是AI無法替代的。”面對數字化浪潮,近日,95歲高齡的中國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全山石接受中新社專訪時點贊AI繪畫的創新,但他認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永遠需要心靈的投入。
4月10日,全山石接受中新社專訪。 林波 攝
近日,跋涉與追索——華茂教育典藏中國美術學院兩屆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在浙江寧波開幕,展出全山石學生創作的諸多作品。看著這些風格迥異、色彩斑斕的油畫作品,全山石眼中滿是欣慰與自豪。
1930年,全山石出生于寧波,自幼便對繪畫和音樂情有獨鐘。1953年,他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并留校擔任研究員。之后,他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公派留蘇的油畫藝術家,前往“列賓美術學院”深造。
在這之前,他并沒有見過油畫原作,只能通過印刷品揣摩技藝,直到在蘇聯學習時,他才真正領悟到“油畫本體語言”的深邃與奧秘——那種材質特有的美感,是印刷品無法復刻的。他解釋說,本體語言是油畫在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時,所特有的一種與其他畫種迥異的藝術語言。
4月10日,全山石學生作品在浙江寧波展出。 林波 攝
學成歸來后的全山石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油畫。他坦言,這一階段的教學之難,在于當時難以一睹西方油畫大師們的原作風采。為此,他在油畫創作與寫生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油畫本體語言的理解,將其所學融入創作,先后創作了歷史畫《英勇不屈》《井岡山上》等作品。
在改革開放時期,全山石對中國油畫進行了探索和拓展,他將壯麗河山與人物情感結合起來。例如,他創作的《敦煌系列》《天山腳下》《塔吉克人的婚禮》等風景畫和建設者題材畫,畫面中增加了蔥郁的樹林、金色的陽光與人民的新生,由此引領了中國浪漫主義油畫風潮。
全山石表示,當前中國油畫的發展方向,在于探索如何將西方油畫的精髓融入中國藝術語境,實現藝術的創新與轉化。這不僅是他的個人追求,更是眾多藝術家共同的心聲。
為了提升學生對油畫語言和油畫本土化的認知和掌握,在中國美術學院的支持下,全山石將課堂搬到國外博物館、美術館,在世界油畫大師原作前講解油畫,研究油畫,讓學生領悟油畫本體語言。
他指著學生黃木鑒的一幅作品,眼中滿是贊許,“這幅畫以西方油畫語言描繪中國人的生活,光感、質感、空間感皆恰到好處,而內容卻充滿中國韻味,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破圈,加速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全山石在欣賞AI繪畫作品時,既驚嘆于其精湛的技術表現,也思考著藝術與科技的關系,“AI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關于‘AI將取代藝術家’的擔憂,我認為大可不必”。
他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獨特表達,機器只能遵循預設的程式進行重復。繪畫、音樂、舞蹈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們承載著創作者瞬息萬變的情感和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