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8日緬甸發生地震后,新加坡派遣救援隊伍,于3月30日抵達災區。紅星新聞記者從新加坡內政部科技局(HTX)獲悉,這支救援隊伍中有一支特殊的技術小組,他們攜帶了10只經過改造的“半機械蟑螂”參與人道主義救援任務。這是全球首次將昆蟲混合機器人投入實際救災行動。
▲“半機械蟑螂”受訪者供圖
該機構表示,盡管這項技術仍處于研發階段,但考慮到緬甸災情的嚴重性,決定提前部署原型機。
這些“半機械蟑螂”并非普通的昆蟲,而是經過特殊改造的馬達加斯加嘶嘶蟑螂。這項技術由該機構聯合南洋理工大學(NTU)和Klass工程與解決方案公司研發。工程師可以通過電極向它們的神經和肌肉發送信號,控制其移動。
吃完胡蘿卜與水
蟑螂背著特制相機包,深入廢墟瓦礫
3月31日下午,在緬甸首都內比都一處約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倒塌醫院區域,新加坡內政部科技局的工程師王佳興和葉健偉首次派出了這些特殊的“救援隊員”。每只蟑螂體長約6厘米,背部攜帶一個微型“背包”,里面集成了熱成像相機、導航傳感器和無線通訊設備。
▲半機械蟑螂深入瓦礫縫隙受訪者供圖
在搜救犬完成初步排查后,半機械蟑螂被派往更深的瓦礫縫隙,幫助探測被困在廢墟下的幸存者,任務耗時約45分鐘。
王佳興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首次看到這些半機械蟑螂成功在廢墟中爬行時,感到非常激動,“因為這是全球首次在人道主義行動中部署這種機器人。看到機器人成功穿過瓦礫,也肯定了我們多年來的研發工作。”
為何選用蟑螂?新加坡內政部科技局表示,目前最先進的微型機器人因移動所需的高能耗,運行壽命僅幾分鐘,不適合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搜救任務,而昆蟲能夠自主移動,蟑螂體型小巧,可鉆進狹窄縫隙,且生命力強。
工程師們表示,在緬甸災區投入救援工作的蟑螂靠胡蘿卜和水,即可維持生存,狀況良好。
四入廢墟未發現幸存者
工程師:得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不過,首次實地部署也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挑戰。
王佳興坦言,倒塌建筑結構的復雜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不同地點的建筑結構差異很大,廢墟情況各異,這使得“通用的解決方案”并不適用于半機械蟑螂在緬甸災區的部署。“我們在新加坡受控的(模擬)環境中從未體驗過這種情況。”
▲半機械蟑螂在緬甸災區部署了至少四次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經歷。因為作為機器人工程師,我們并不常有機會親赴前線部署。”王佳興說,“我們發現,測試環境和實際環境非常不同。災區的情況復雜、多變,我們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進展并不順利。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教訓。”
4月3日,半機械蟑螂在內比都再次出動兩次,總計在緬甸災區部署了至少四次。新加坡內政部科技局表示,盡管未發現幸存者,這些任務為技術改進提供了現實場景的部署數據,有助于推進該新興領域研發。
王佳興表示,他們計劃利用首次部署的數據,進一步優化技術。此外,他們還將優化工作流程,縮短部署時間,并減小蟑螂身上背包的尺寸,使其在未來的生命救援任務中更加高效。
紅星新聞記者 鄧紓怡
編輯 楊珒 責編 官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