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4月15日電 題:葉滔:讓小菌菇開出奮斗的青春之花
新華社記者楊馳、鄒雨沁
在廣西貴港市港北區(qū)的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整齊排列的工廠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調節(jié)燈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
“以前我被菌菇帶著‘跑’,現在我要帶著菌菇‘跑’。”望著這些凝結著奮斗心血的成果,企業(yè)負責人葉滔語氣堅定地說。
出生于“中國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縣的“80后”葉滔是一名“菇二代”,從小對菌菇種植技術耳濡目染。留學歸來后,他曾輾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持續(xù)探索如何將小小的菌菇培育成現代化的大產業(yè)。
2022年,葉滔懷揣著“菌菇夢”來到廣西貴港,和年輕的團隊成員一起,用時兩年建成了年產5萬噸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不同于傳統(tǒng)的菌棒種植,基地采用液體菌種制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技術,每天可接種25萬瓶液體菌種。10層高的出菇房內,一天就能采收130噸食用菌,效率比傳統(tǒng)種植提升超10倍。
“以前父母在林場種菇、賣菇,靠的是汗水和韌勁。今天我們要用科技和品牌,讓菌菇產業(yè)做得更大、走得更遠。”葉滔說。
在貴港市港北區(qū)根竹鎮(zhèn)的老鄉(xiāng)家園,居住著2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戶。2023年,葉滔帶領團隊通過盤活社區(qū)附近閑置的33間出菇房,聘用30多名脫貧戶進廠務工。在教授種菇技術的同時,也讓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è)。與社區(qū)合作的分紅模式更是讓社區(qū)的1000多人受益。
“以前都是外出打零工,日曬雨淋還沒保障,現在出家門就能上班,還多學一門技術,生活踏實多了。”港北區(qū)奇石鄉(xiāng)奇石村脫貧戶鄭幼和說。如今,鄭幼和在基地每月能掙到兩三千元,照顧家人也更為方便。
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種菇行列,葉滔還帶領團隊在基地周邊設置了16個可移動的蘑菇方艙。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種植技術,當地村民專心負責種菇,公司收購后直供北上廣深等地市場。
“不只是單純幫扶老鄉(xiāng),我們更要培養(yǎng)‘經濟能人’。”葉滔說。據測算,企業(yè)每年通過菌菇產業(yè)帶動周邊村集體和群眾創(chuàng)收超2000萬元。
葉滔不僅帶領鄉(xiāng)親們種植金針菇、鹿茸菇、海鮮菇等傳統(tǒng)食用菌,更突破了紅托竹蓀的全流程工廠化種植難題。他和種植專家團隊天天蹲守在菇房,通過不斷調試紅托竹蓀的菌種培育、營養(yǎng)配方等技藝,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成功將這“菌中貴族”降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貴族菇’也能更多地端上尋常百姓的餐桌。”葉滔自豪地說。
現如今,廣東、湖南、海南等地的市場都已能吃上貴港產的食用菌,而葉滔則將目標投向了更遠的東南亞市場。
“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市場對鮮菇需求旺盛,廣西毗鄰越南,我們裝車將鮮菇運到越南的倉儲基地僅需八九個小時,第二天就能讓越南人吃上我們的鮮菇。”說干就干,葉滔團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用不凡的品質和穩(wěn)定的供應鏈成功征服了當地人的味蕾。
現在,基地每兩天就發(fā)送一集裝箱鮮菇到越南市場,金針菇、杏鮑菇等產品受到越南客戶的歡迎。葉滔介紹,2025年基地將計劃出口一萬噸食用菌到東南亞市場。此外,還將尋找更多海外渠道商和合作伙伴,把菌菇面、香菇醬料等創(chuàng)新產品出口海外。
談及未來的規(guī)劃,葉滔充滿自信:研發(fā)新菌種、開發(fā)更多精深加工產品、打造“菌菇研學+鄉(xiāng)村旅游”新模式……“父輩種下菌菇產業(yè)希望的種子,我們年輕一輩要用自己的力量結出更多的碩果”。
出菇車間里,燈光映照著一罐罐個大飽滿、汁水豐富的菌菇。葉滔捧起一簇長滿菌菇的菌罐說:“我們要用這小小的菌菇種出鄉(xiāng)村振興美好的明天。”(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