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考的27個農業專題
一、高床壟作法的作用:
1.起壟后土壤疏松,土層變厚,利于作物生長;
2.增加受光面積,光照條件好;
3.利于旱季灌溉,雨季排水;
4.增大晝夜溫差;
5.壟臺阻風,利于集中施肥;
6.低溫時,壟溝注水可減少低溫凍害影響。
二、某地農產品種類多的原因:
1.地域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
2.緯度低,熱量充足,利于作物生長
3.地形起伏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4.人類活動影響。
三、輪作的好處:
1.防治病蟲害;
2.均衡利用土壤養分;
3.調節土壤肥力;
4.減少農藥化肥使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5.利于改善作物品質,生產綠色食品。
四、間作和套種的作用:
1.有利于改變農作物單一的局面,實現農業生產結構多元化;
2.提高對市場的適應性,增加農民收入;
3.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4.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一地多用;
5.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
6.形成有利于另一種作物生長的小氣候。
五、套袋技術的作用:
1.增加果面光潔度,提高品質,提高經濟效益;
2.避免污染,減少病蟲害和農藥殘留;
3.保持果實新鮮度;
4.減少鳥類啄食;
5.防止強光灼傷果實表皮。
六、農業污染的來源:
1.過度適用化肥;
2.溫室農業廢舊塑料白色污染;
3.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
七、其地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有利于增加就業,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3.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八、地膜覆蓋的優點:
1.保水:減少水分蒸發
2.保土:減少(風、流水)對土壤的侵蝕
3.保溫:減少地面熱量散失
4.抑制雜草生長和病蟲害
5.增加反射光,利于瓜果著色
九、秸稈覆蓋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風力,減少土壤侵蝕;
2.積雪保墑;
3.提高土溫,防止凍害;
4.抑制土壤鹽堿化;
5.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
十、鵝卵石對作物的影響:
1.增大晝夜溫差,利于有機質積累;
2.防止水分蒸發,利于地表水下滲,減輕次生鹽堿化
3.減少土壤侵蝕,保持土壤肥力。
十一、某地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1.對土地資源、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生態問題(鹽堿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人類過度投入農藥化肥造成農產品污染
十二、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1.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2.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興農;
3.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4.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知名度;
5.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
6.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展生態農業。
十三、影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因素
1.農產品的產量規模;
2.品種的獨特性稀缺性;
3.農產品的質量品質;
4.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
5.上市時間(早或晚均有優勢)。
十四、影響農作物品質的因素:
1.氣候條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利于有機質積累
2.土壤條件:土壤肥沃,土層厚含有某種微量元素;
3.病蟲害少:溫差大/氣候干旱/低溫;
4.綠色生產,水質好,污染小
5.技術條件:優質品種,技術先進。
十五、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光照(強度,時數);
2.熱量及晝夜溫差;
3.降水(強度、季節性);
4.氣象災害。
十六、某地區農業遠離市場的原因:
1.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
十七、農作物的復種指數:
1.俄羅斯復種指數低:緯度高,農業生產的熱量不足
2.中國復種指數高:緯度低,熱量條件好,人均耕地少
3.澳大利亞復種指數低: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混合農業區,小麥牧羊交替進行,實行休耕輪作制。
十八、山谷風對農業的影響:
1.谷風將山谷溫度較高的氣流帶到山坡,增溫,使山坡上果樹發芽開花期提前
2.夜間,山風從山頂吹向山谷,降低坡面溫度,減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養分的積累
3.增大坡面晝夜溫差,有利于作物有機質積累
4.谷底易發育河流,水汽充足,吹谷風時,水汽易成云致雨,多雨霧天氣,有利于坡面作物生長。
十九、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收入。
二十、循環農業的作用:
1.減少廢棄物,提高利用率。
2.沼氣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砍伐樹林。
3塘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使用,減少土地退化和污染。
二十一、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等的效益
案例1:南方低山丘陵發展"立體農業"有哪些效益?(土地潛力、農民收入、生態)
①低山丘陵面積大:有利于充分發揮低山丘陵土地資源的潛力;
②人多地少:有利于減少耕地的壓力、安置閑暇勞力,增加農民收入;
③生態環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二十二、某農產品綜合產業鏈的作用(意義):
1.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2.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3.拓展了農業產業鏈,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
4.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等。
二十三、生態農業園的好處?
1.延長產業鏈,增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2.促進餐飲、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3.增加社會就業;
4.廢棄物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使用沼氣能源,植被破壞少;使用有機肥料,實現綠色優質。
5.果、草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十四、分析發展生態農業——新型農業的意義
1.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挖掘了生產潛力;
2.調整了產業結構,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
3.發展了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4.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
5.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了綜合利用。
二十五、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生產過程中現問題)
案例:分析生態退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區)生態退耕,擴大森林、草原面積,在干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2.(南方暴雨山區)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護水土;
3..(河流中下游洪澇區)生態退耕,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水循環活躍;
4.(人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二十六、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案例1:溫帶季風氣候(黃準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影響:
有利條件: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棉花生長;②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長和收摘;③地形平坦,利于大規模生產;④土質疏松,適于棉株根系向深處伸展。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案例2:孟拉國人口稠密,在地形、氣候條件下,大部分地區形成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說明該國氣候、地形對發展該類型農業的不利影響。
①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暢,形成洪澇災害;
②(在水稻生長需水量大時,熱帶季風氣降水變率大)如果雨季來遲、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災。
二十七、農業中的塑料薄膜應用
在農業生產中,常會用到塑料薄膜。地膜覆蓋栽培又叫護根栽培,就是將一層薄膜鋪設在地表以促農作物生長的一項現代農業技術,能起到保溫、保濕、防止土壤板結和肥料流失、滅草、防蟲等綜合作用,從而改善和調節農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環境,可以使農作物成熟早、品質好、增產。
1.農業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
塑料薄膜在農業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溫、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光照、抑制雜草"的作用,并可使農作物達到早熟的增收目的。
地膜有無色與有色之分,無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熱輻射率達90%以上,廣泛用于低溫、保溫、增溫上。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有色地膜已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薄膜有的直接覆蓋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現。
2.各種顏色膜的應用
(1)乳白地膜主要作用:抑制雜草。可較好地解決透明地膜覆蓋草害嚴重的問題。
(2)綠色地膜的作用:是除草為主、增溫為輔。因為綠色地膜對自然光透射有選擇性,能抑制雜草葉綠素形成。綠色地膜熱輻射透射率明顯不如乳白地膜,但比黑色地膜明顯要高。
(3)黑色地膜的作用:可以除草降溫,還可用于瓜菜的軟化栽培。黑色地膜在陽光照射下,本身增溫快、濕度高,但傳給土壤的熱量較少,故增溫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還有降溫作用。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顯著。
3.地膜覆蓋的作用:
(1)冬春提高土溫,防止凍害;
(2)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營養,(防止日曬雨淋,水土流失,微生物活動活躍,加速分解有機質);
(3)減少水分蒸發,保水;
(4)增加光照強度,促進光合作用(小水珠和薄膜增加放射光照強度);
(5)防止土壤鹽漬化(水鹽運動的方向是向下的);
(6)抑制雜草生長;
(7)防風。
4.秸稈覆蓋對春小麥的改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減少土壤侵蝕;
(2)保留冬季積雪,減少蒸發,改善土壤水分條件;
(3)秸稈覆蓋,提高土壤溫度,減輕春季凍害;
(4)抑制土壤鹽堿化發展;
(5)秸桿還田,增加土壤肥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