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吊蔓種植是農業技術類題目的高頻考點,通常結合農業區位因素、現代農業技術或區域農業發展進行考查。
一、吊蔓種植的概念
吊蔓種植是通過繩索、支架等工具將藤蔓類作物(如番茄、黃瓜、西瓜等)的莖蔓垂直牽引,使其向上生長的種植方式,常見于設施農業(如溫室大棚)或集約化農業生產中。
二、吊蔓種植的地理意義(優勢)
1. 節省土地資源
(1)垂直空間利用,提高單位面積種植密度,適合土地資源緊張的地區(如城市近郊、山地丘陵)。
(2)示例:荷蘭溫室農業通過吊蔓技術實現高密度種植,緩解土地不足問題。
2. 提高光能利用率
莖蔓分層分布,葉片受光均勻,減少遮擋,增強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產量。
3. 改善通風條件
減少植株間濕度過大,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如灰霉病),減少農藥使用,符合綠色農業趨勢。
4. 提升果實品質
果實懸空生長,避免接觸土壤污染或腐爛(如番茄),商品價值高,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5. 便于機械化與智能化管理
標準化種植模式適應自動化采摘、智能溫控等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三、吊蔓種植的區位條件
1. 自然條件
(1)氣候:多用于溫室大棚,可人工調控溫濕度(如冬季補光、夏季遮陽)。
(2)地形:適合土地資源有限的平原或丘陵地區(如日本、荷蘭的設施農業)。
2. 社會經濟條件
(1)技術:依賴農業科技(如無土栽培、智能灌溉)和專業化管理。
(2)勞動力/資金:初期投入高,需技術工人操作,多見于經濟發達地區。
(3)市場:面向對農產品品質要求高的市場(如城市中高端消費群體)。
四、高考常見設問與答題模板
1. 分析某地采用吊蔓種植的原因
(1)自然角度:土地資源有限/氣候條件不足(需設施農業彌補)。
(2)經濟角度:市場需求高(優質農產品)、資金技術支撐。
(3)生態角度:減少病蟲害,降低農藥使用,符合可持續發展。
2. 比較吊蔓種植與傳統種植的差異
(1)空間利用:垂直 vs 平面,土地利用率更高。
(2)管理方式:集約化、標準化 vs 粗放式。
(3)產出效益:單位面積產量高、品質優,但成本更高。
3. 結合區域案例說明(如荷蘭、壽光蔬菜基地)
示例:荷蘭光照不足,通過吊蔓+溫室技術實現番茄全年高產,出口歐盟高端市場。
五、易錯點提醒
1.吊蔓種植≠無土栽培,需區分概念(吊蔓是植株管理方式,無土栽培是種植介質)。
2.強調技術、資金、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而非單純自然條件。
3.若題目涉及“生態效益”,需答出減少農藥、資源高效利用等要點。
吊蔓種植是現代農業的典型技術,高考中常作為農業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案例,需從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生態保護等多角度綜合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