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釋妙者,為三:若鹿苑三麁,鷲頭一妙,皆跡中之說,約跡開十重論妙。此妙有跡、有本,本據元初,元初本妙十重論妙。跡本俱是教,依教作觀,觀復有十重論妙。跡中有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此與眾經論妙有同有異。本中三十妙,與眾經一向異。此六十重一一復有待妙、絕妙,則有一百二十重。若破麁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麁顯妙,即用上絕待妙(云云)。
跡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
釋十妙為五番: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廣解。五、結權實。
標章者,云何境妙?謂十如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等。是諸佛所師,故稱境妙。
智妙者,所謂二十智,四菩提智,下、中、上、上上,七權實,五三智,一如實智,以境妙故,智亦隨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故稱智妙。
行妙者,謂增數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智導行故,故言行妙。
位妙者,謂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妙行所契,故言位妙。
三法妙者,謂總三法,縱三法、橫三法、不縱不橫三法、類通三法,皆祕密藏,故稱為妙。
感應妙者,謂四句感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感應、別圓感應。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諸佛不來、眾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
神通妙者,謂報通、修通、作意通、體法通、無記化化通,無謀之權,稱緣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脫,皆為一乘,故言神通妙。
說法妙者,謂說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緣法、所詮法、圓妙法,如理圓說,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言說法妙。
眷屬妙者,謂業眷屬、神通眷屬、願眷屬、應眷屬、法門眷屬,如陰雲籠月,群臣豪族,前後圍遶,故言眷屬妙。
利益妙者,謂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變易益,猶如大海能受龍雨,故名利益妙。
二引證者,但引跡文,尚不引本文,況引餘經耶。文云:「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又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即智妙也。「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即行妙。「天雨四華」表住、行、向、地。「開、示、悟、入」亦是位義。「乘是寶乘」遊於四方,四方是因位;「直至道場」是果位。是名位妙。「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大乘即真性,定即資成,慧即觀照,是為三法妙。「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又「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又「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即感應妙也。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神通妙也。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身子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又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又但說無上道。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即說法妙。「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即眷屬妙。「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又「須臾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利益妙也。
三生起者,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故最居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為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足。目、足及境,三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涼池,登於諸位。位何所住?住於三法祕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機,機來必應。若赴機垂應,先用身輪,神通駭發。見變通已,堪任受道,即以口輪,宣示開導。既霑法雨,稟教受道,成法眷屬。眷屬行行,拔生死本,開佛知見,得大利益。前五約自,因果具足;後五約他,能所具足。法雖無量,十義意圓。自他始終,皆悉究竟也。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