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鞏義市孝義白沙,崔氏祠堂舞樓東側那座 2024 年新建的興寧亭,宛如一把鑰匙,承載著崔氏族人對往昔悠悠歲月的深情,是探尋家族歷史的關鍵線索。
興寧亭雖剛剛佇立在這片土地上,卻仿佛一條無形的時光紐帶,緊密牽系著過去與當下。族人置身其中,便能循著先輩的足跡,追溯家族的往昔。
而祠堂拜殿屏門兩柱上木雕楹聯“床堆象笏興寧里;名卜金甌宰相家” ,更是家族榮耀與期望的生動象征。“床堆象笏” 描繪出昔日家族中為官者眾多的輝煌場景,“名卜金甌” 則寄托著對家族如宰相之家般昌盛繁榮的殷切期盼。
此外,拜殿過廳后進屏門的對聯 “兄弟瑤琳三戟貴;文章沆纂一家春”,同樣意義非凡。它彰顯出家族兄弟如同美玉般珍貴,也展現了家族文風昌盛,處處洋溢著如春天般的生機與活力。
《崔氏族譜》記載,始祖崔思義于 1371 年從山西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遷至白沙。然而,崔氏后裔多次前往長子縣尋覓興寧村,均無功而返。
康熙二十七年崔思義墓碑碑文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碑文顯示,始祖因元末紅巾大亂(1371 年),與祖母一同逃難至鞏邑古白沙村,其中并未提及興寧村,且此次遷徙早于明初大移民。興寧村究竟在何處?這一疑問,如同迷霧,成為家族歷史中亟待解開的一大謎團。
從《新唐書·崔義玄傳》中,我們尋得了一絲線索。興寧里實為唐長安城內的興寧坊,距離大明宮不遠。當年,崔氏族人從興寧里前往大明宮時,場面冠蓋云集,盡顯家族榮光。
興寧里與興寧村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結合崔氏分布及移民流向推測,唐末時,興寧里 “三戟堂” 崔氏分布于山東、河北及陜西、河南等地。“安史之亂” 爆發,“三戟堂” 崔氏大多返回清河(或藍田)、武城老家,而崔瑤一支因興寧里有祖業,選擇留居,正應了 “兄弟瑤琳三戟貴” 這句。公元 880 年 12 月,黃巢軍攻陷長安,對封建豪強及士族大姓展開打擊,興寧里崔氏無奈遷往山西長子、洪洞等地。
經過梳理,白沙崔氏的遷徙脈絡逐漸明晰。白沙崔氏祖籍為長安大明宮興寧里 “三戟堂”,之后先遷至山西潞安州長子縣,最終落腳于鞏義(邑)白沙村六百五十多年。為避免政治麻煩并確保家族傳承有序,家譜將遷徙記錄歸并為從山西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遷來。隨著歲月流轉,許多典籍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后人如今只知祖籍為興寧村。值得一提的是,鞏義白沙崔氏與徐州崔家大院同屬這一血脈分支。
思義,1371年(明洪武四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白沙崔氏后代計有6000余人。
新建的興寧亭,靜靜佇立,它是崔氏家族不忘根源的有力見證。它默默訴說著家族的傳奇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族人傳承家族精神,讓崔氏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持續閃耀光芒。
作者:鞏義市白沙村崔西川、崔躍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